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

导读: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档案信息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铃铛羊给大家整理了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的档案资料,包括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的图片、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所属门、纲、目、科及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描述介绍、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标本等与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相关的详细信息。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档案信息

物种名:灰翅鸫

拉丁名:Zoothera boulboul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鸫科 Turd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72

描述:卢汰春:1995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两性相异。体型大小似灰头鸫。雄鸟通体黑色,具大而明显的浅灰色翼斑;腹和尾下覆羽浅黑褐色,具浅银灰色羽缘。雌鸟上体黑或黑褐色;下体前淡棕白,后转灰褐色。形态 雄鸟(据Baker,1924):上体除中覆羽羽尖、大覆羽外翈、次级覆羽内翈和外翈羽缘浅灰外,其余羽毛(包括翅和尾)悉黑色。具大而明显的浅灰色翼斑和一黄色眼环。下体自颏至腹中部和肛周等悉浅黑褐色,后者色稍淡,各羽具浅银灰色窄的羽缘。雌鸟(依据采自贵州江口的标本):上体自额至上背黑色,各羽具淡棕色羽缘;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各羽横贯数条不明显的灰色横斑,羽缘亦为灰色。两翅大都黑褐,飞羽外翈缘色淡,覆羽外翈端部灰色,中覆羽具数道灰色横斑,尾羽黑色。颏淡棕白色;喉白色,羽端黑色;胸棕褐色,羽缘灰色;两胁为棕褐色,而具灰色横纹;腹灰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虹膜褐色;嘴基部黑色、端部近黄色;脚肉色。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1) — 265 21 139 87 40♂♂ — — 27—31 140—151 102–122 35—37♀♀ — — 26—30 131—148 100—114 (据Baker,1924)卢汰春: 1995 :生物学描述生态 灰翅鸫在贵州江口见于单个活动于海拔2 300米的小树林中。在广西瑶山见于海拔700—2 000米的地方。通常栖息于海拔1 200—3 000米的湿润而稠密的橡树和杜鹃等阔叶林。冬季常出没于树林、灌丛和乡村的田园里。 繁殖期大都成对活动。冬季单个或结成小群,有时与其他鸫类一起活动。性胆怯,且很隐蔽。在繁殖季节,雄鸟好斗,不让同种的雄鸟入侵其巢域o杂食性,食物包括有昆虫、蚯蚓、草莓和果实等。繁殖期5—8月。属单配型。营巢于地面2—5米高的水平树杈上。巢呈粗大的杯型,由苔藓、树叶、草和细树枝构成,常有一层泥土和苔藓、树叶等拌和在一起,加固巢的结构。每年产卵一窝,约3—4枚。卵为浅绿色,壳表面散布有淡红褐色块斑,尤以钝端稠密。卵(40枚)平均大小为29.4×21.8,最大为33.9×23.3,最小为26.5×20.1和27.2×19.9毫米(Baker,1924)。卢汰春:1995 :分类讨论分类讨论任国荣于1933年在 Bull.Mus.Hist.Nat.Paris 刊物上,曾将l933年于海拔700—2 000米的广西瑶山采到的一系列标本[2♂(6月1日、7月6日);2♀(6月1日、7月6日); 1幼♂、1幼♀(6月11日、7月9日)]订名为瑶山亚种 T.b.yaoschanensis。之后,郑作新(1976、1987)亦同意任国荣的意见,将 T.boulboul 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T.b.boulboul 和瑶山亚种 T.b.yaoschanensis。 Baker(1924),Ripley(1964)及 Ali (1973)等均认为 T.boulboul 并无亚种分化。笔者没有机会查看广西瑶山的标本,但查阅了任国荣1933年发表的原始文献。据该文献记述,雄性成鸟的中覆羽、大覆羽,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缘为灰色,其余部分羽毛呈黑色,雌性成鸟与印度的模式标本相似。量衡度 : 翅 尾 跗蹠135.6 102.4 35.8(13l–141) (96–113) (35–37)由上所述,可见任国荣所提的T.b.yaoschanensis 在形态及量衡度上均与印度的模式标本没有什么显著差异,因而认为 T.boulboul至今还没有亚种分化的确证。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

灰翅鸫 Zoothera boulboul

平台号:2151C0003200002192

标本号:NCS0003883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的档案资料,包括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的图片、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所属门、纲、目、科及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描述介绍、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标本等与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相关的详细信息。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档案信息

物种名:灰背鸫

拉丁名:Zoothera hortulorum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鸫科 Turd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72

描述:卢汰春: 1995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一种中等大小的鸟。雌雄羽色相似。上体石板灰色;颏、喉近自,下喉和胸灰色,两胁暗栗。形态 (依据湖南来阳所采标本)雄性成鸟:整个上体大都石板灰色,头部渲染橄榄色,背和腰微沾浅橄榄色;眼先黑褐色;耳羽淡暗褐色,具细的白色羽干纹;飞羽外翈与背色相似,内翈暗褐。颏、喉污白,具滴状羽干斑;胸灰,有些个体具暗褐色端斑;腋羽鲜栗;两胁暗栗;下胸、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后部微沾栗色。雌性成鸟:上体与雄鸟相似,下体亦然,但喉具褐斑,两侧斑点较稠密;胸部淡黄橄榄色,缀以大的三角形羽干斑。幼鸟(赵正阶等,l985):胸或多或少具斑点,随年龄增长而变淡或消失。刚出壳的雏鸟,除眼泡、头顶、背中心和翅上各有一小撮淡黄色绒羽外,余部裸露,肤色粉红。腹部特大,凸起如球,内脏隐约可见。头大颈细,眼泡浅灰色,未裂开,嘴裂大直至眼下,不时张开并发出细弱叫声,两腿较弱不能站立。一日龄雏鸟体重6.4—7.4克,体长53—56厘米。虹膜褐色、嘴肉黄色(♂),褐色(♀);脚肉黄色。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9) 65(3) 2lO 19 117 83 3l(54—70) (179–223) (17–20) (109—128) (80—91) (30—34)♀♀(6) 63(3) 2lO 19 115 83 3l(56–69) (201–228) (18–20) (110—120) (78—88) (30—32)卢汰春: 1995 :生物学描述生态 灰背鸫繁殖在东北地区,每年4月中旬迁来东北地区,10月下旬迁离(赵正阶等,1988)。在台湾为11月至翌年2月间的稀有冬候鸟(张万福,l984)。在香港见于9月初至翌年5月初,1月中旬至4月初是为数最多的季节。 灰背鸫在北京地区是罕见的旅鸟。 灰背鸫在东北地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茂密的森林中,以在次山阔叶林中最为常见,河谷两岸的混交林内也有栖息,常可见几只到几十只结群活动,行为隐蔽。繁殖期间极善鸣叫,叫声清脆响亮,很远就能听到,多躲藏在树丛间,常常在一个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其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_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赵正阶等,1988)。繁殖在5—8月。灰背鸫迁至东北长白山不久后就分群配对。 营巢时间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主要是由于迁来的时间持续较长。在营巢时,每天早晨3点多钟开始,边营巢边追逐交尾,见人后由树上飞往地面,在地面上急速地跳跃。营巢于距地面约70厘米至2米高的小树枝权上,有时营巢l0年龄红松树林内,林下灌丛稀少,郁密度大,离地面2—5米的树干上。巢呈碗状,外径12.5一15.0×12.0—14.0,内径8.5—9.6×9.4一10.0厘米。巢外层主要由树枝、枯草叶、树叶、苔藓和泥土构成,多是采用一层干草、一层土的结构,极为精致,内壁全糊上黄泥。巢内垫以树根、草根和松针。巢筑成后即开始产卵。每年产一窝卵,3—5枚,最少一枚卵,每天或隔日产卵一枚。卵重4.4—6.O克,大小为26—29毫米。卵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卵壳为鸭蛋绿色,布有深或两层不规则块斑;表层较大,呈红色;深层较小,紫色(赵正阶等,1988)。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时头与尾均翘起立于巢外,其巢恰与身体等大,故亲鸟对巢的封闭较严,巢中比热较大的泥土在亲鸟离开后仍能散发热量,使巢温不致于降得过低。经测量得知,在气温20℃时,亲鸟离巢1 5分钟内,巢温可保持不低于28.5℃。性较机警。当人走近10—20米处时,即悄然飞出巢外奔向它处,约数分钟后再飞回巢中。入巢前,总是反复环飞、跳跃,从各个角度对周围进行观察,直到认为安全时才入巢孵卵。若人停留时 较长,亲鸟则离人3一10米远的树枝上不断鸣叫或飞落地面上,边鸣叫边向远处跳去,一次引诱不成则再次引诱。曾经观察到距离巢10米远的地面上,一只灰背鸫正在引诱只花鼠走离巢区,亲鸟在鼠前1米左右不断展翅跳跃,花鼠也随之走远。亲鸟的恋巢性,繁殖后期较前期强,每天早、晚较中午强(早、晚有时走到巢树下仍不飞走)。由于晨昏气温较低,其恋巢性的生物学意义,正是使卵温但持均恒,不致于凉卵。孵化期14天左右。每窝卵全部雏鸟出壳间隔不超过一天。刚出壳数天内,亲鸟仍然抱窝,但抱窝次数和每次所用时间则逐日减少。雄鸟参与喂雏及看护,其喂雏次数多于雌鸟。雌鸟喂雏时,机警而迅速,四下张望,快喂快离;而雄鸟则稍差(表8)。表 8 灰背鸫亲鸟喂雏次数(郑继民等,1988)日龄 1 3 6 8 11 12观察小时数 6 3 6.5 6.5 5 3喂雏次数 8 7 25 23 28 15平均(次数/小时)1.1 2.3 3.8 3.4 5.6 5雏鸟进食时,尾部上翘并排出粪便,亲鸟立即将粪便叼走,以保持巢内洁净。用束颈法直接取得完整食物,经检验其食物有蚯蚓、蝗虫、昆虫幼虫和鞘翅目成虫等(郑继民等,1988)。生长后期,亲鸟对雏鸟的留恋及看护愈强。当人去测量时,便在离人不远的树枝上发出尖叫,并来回飞跃。雏鸟生长迅速,到13日龄开始自由活动,但飞翔能力还很弱,先在巢旁树枝上跳跃,然后飞落地面,跟随亲鸟在地面行走(郑继民等,1988)。关于此鸟在繁殖期中的数量,以赵正阶等(1985)在长白山调查的结果为最详细。他于1965—1980年间,对此鸟调查其数量结果是,每小时遇见率为0.92—3.0只,其中数量最高的是河谷次生阔叶林,每小时遇见率为3.0只,其次是河沿灌木林,为2.0只,阔叶林为1.8只,混交林最少,为0.92—1.0只。傅桐生等(1984)于1976年6月在长白山头道混交林进行数量调查,结果是每公顷 0.27只,为稀有种。在路旁山杨、白桦林分布较多,每公顷O.7只,为常见种。集群先后经过家族群,再和其他鸫类如白眉鸫、虎斑地鸫形成混合群体,这类群体较大,一般多至几十只在农田、山坡、草地、林缘和林间空地活动。在台湾,可见于平地至1000米左右的山林里。主要生活在灌木林中,平时成群活动,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啄食地面上的果实和昆虫。 飞行时拍翅迅速,直线飞行(张万福,1984)。 灰背鸫在北京地区是较稀少而罕见的旅鸟。它通常栖息于河流附近潮湿而茂密的灌丛地面,或见于山区栎林中取食。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野生浆果和果实,亦兼食昆虫和其他幼虫等(蔡其侃,1 988)。卢汰春:1995 :分类讨论亚种分化 本种无亚种分化。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平台号:2151C0003200002191

标本号:NCS0003882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2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平台号:2151C0003200002190

标本号:NCS0003881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3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平台号:2151C0003200002189

标本号:NCS0003880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产地1:HL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4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灰背鸫 Zoothera hortulorum

平台号:2151C0003200000060

标本号:NCS0003879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产地1:HL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灰翅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灰翅鸫的图片

灰翅鸫(学名:Turdus boulboul,英文名:Grey-winged Blackbird)为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灰膀鸫。雄鸟似乌鸫,全身黑色但双翼灰色,腹部具鳞斑。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1200-3000米的湿润而稠密的橡树和杜鹃等阔叶林以及冬季常出没于树林、灌丛和乡村的田园里。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的Darjeeling。

中文学名:灰翅鸫

拉丁学名:Turdus boulboul

英文俗名:Grey-winged Blackbird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0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翅鸫:形态特征图
灰翅鸫: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28厘米)的鸫。

雄鸟:似乌鸫,但宽阔的灰色翼纹与其余体羽成对比。腹部黑色具灰色鳞状纹,嘴比乌鸫的橘黄色多,眼圈黄色。

雌鸟:全橄榄褐色,翼上具浅红褐色斑。注:雌鸟羽色变化较大。

虹膜-褐色;嘴-橘黄;脚-黯褐。

叫声:受惊时的叫声为chook, chook, chook的咯咯声似乌鸫,于巢区发出愤怒的churr声。叫声通常为一个优雅的单音接以清晰的四声下降音。圆润饱满似笛音,又似乌鸫。飞行时发出dzeeb的叫声。

灰翅鸫:雄鸟
灰翅鸫:雄鸟
灰翅鸫:亚成鸟
灰翅鸫:亚成鸟

生活习性

灰翅鸫:雄鸟
灰翅鸫:雄鸟

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部分的候鸟性。一般生活于海拔1200-3000米的湿润而稠密的橡树和杜鹃等阔叶林以及冬季常出没于树林、灌丛和乡村的田园里。

地理分布

灰翅鸫:地理分布图
灰翅鸫: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印度支那北部及缅甸。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指名亚种有记录于云南南部、四川南部及贵州越冬,亚种sowerbyi于四川中部;intermedia于西北部(天山、喀什、罗布泊及柴达木盆地);mandarinus为留鸟于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南等地,部分鸟在海南岛越冬。特有亚种yaoschanensis繁殖在广西瑶山。栖于海拔640~3000米的干燥灌丛或常绿山地森林,冬季下移。

亚种分化

灰翅鸫指名亚种
灰翅鸫指名亚种

灰翅鸫指名亚种(学名:Turdusboulboulboulboul)。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的Darjeeling。

灰翅鸫瑶山亚种(学名:Turdusboulboulyaoscha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瑶山。

本文Hash:d8c39fa46e34e4e0911839bdaa41fbfe07a8331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