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导读: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档案信息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普通鳾 Sitta europace的档案资料,包括普通鳾 Sitta europace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普通鳾 Sitta europace相关的详细信息。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档案信息

物种名:普通鳾

拉丁名:Sitta europace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鳾科 Sit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74

描述:郑宝赉:1982: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上体石板蓝;下体白色至肉桂棕;头、颈两侧有一道黑纹;尾下覆羽白色,具栗色羽缘。 形态(据华东亚种) 雄性成鸟:自嘴基部有一道黑纹沿眼后方及枕向后达于肩;眼上方微白;上体石板灰蓝;中央尾羽亦同;其外两对尾羽黑色,先端或灰黑;次一对内侧羽片灰端斑趋宽,内侧羽片先端白色,或具白色次端斑;再次一对灰端更形宽阔,并具白色次端斑;外侧尾羽外侧羽片中部更具一斜行白斑;飞羽黑褐,两翅表面与背同色;眼下方、颏、上喉近白,有的稍染淡棕黄;下体肉桂棕或皮黄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淡栗至浓栗色羽缘,羽基深灰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仅胁和尾下覆羽羽缘淡栗色。有的标本上体较雄鸟污暗。 幼鸟:上体较成鸟污暗,呈石板褐色;眼先和贯眼纹污黑无光;颏、上喉棕白至淡棕黄;下体较成鸟淡,呈浅肉桂棕或浅棕黄色。 虹膜褐色;嘴峰和嘴端蓝黑,嘴基和下嘴蓝白色;跗蹠肉褐色。幼鸟上嘴角褐近黑,下嘴角黄,先端深;跗蹠暗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郑宝赉:1982:生物学描述 生态 普通是山林中的小鸟,在东北分布在300—1,9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带中;在西南地区,主要见于800—3,200米左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华中、华南一带栖于低山和中山带的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时也活动在村落附近的树丛中。 繁殖季节后,初期以“家族”集群活动,随后多单个或小群活动,或与山雀、柳莺和其它类如黑头(见于东北)、滇、巨(见于云南)等混群,集中在相距不远的松树或其它乔木树上觅食。性活泼,动作轻捷,善于顺树干向上或头向下攀行,觅寻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有时还能螺旋形地沿树干攀爬,或顺枝条横行。一般在树干中、下部活动,也见于树冠部。在火烧迹地的森林中,常在枯木站杆上觅食。从一棵树飞落到另一棵树时,多停落在树干中部以上,也有停落在树干下部,而后向上攀爬。它们很少停息。鸣声似zhe-zhe的单音,受惊后发出dér-dér的急叫声,发情期和出雏后鸣叫频繁,鸣声优美,富于旋律,尤以雄鸟,更频于鸣唱。 关于普通的繁殖习性,据高玮在东北长白山对黑龙江亚种的观察,3月开始选择巢区,喜在林中频临小溪或潮湿地,而阳光充足通风良好,2—5米内无高大树木的断站杆枯木上营巢。有明显巢区,对侵人的煤山雀、褐头山雀、斑啄木鸟等进行格斗,但曾观察得对营巢于同一站杆端部的飞鼠却相安无事。配对的雄鸟与孤雄有格斗现象。 4月下旬开始营巢,多利用啄木鸟弃洞。洞口向东或东南,离地10.3 (3.5—22.6)米。9个树洞口外径21.7(15—30)厘米,洞口以泥土涂抹,缩小为2.5—2.6厘米。洞内呈圆筒状,内径11.5厘米,洞深11厘米。巢内垫有山杨、白桦、落叶松、花楷槭和朽木、碎树皮等,厚达5—8厘米。雌雄二鸟共同营巢,初期多由雄鸟衔巢材,后期主要由雌鸟营筑,一般衔回巢材时也衔回泥土。泥土用以涂抹洞口使之缩小成圆口形,并填补洞内凹凸不平处。营巢期10—11天。巢营完毕,雌鸟留宿巢内,并行交配,5—6天后开始产卵,日产一枚,每窝产卵6—12枚。卵若被盗或捣毁,能另行产卵。20枚卵径最小13.5—18毫米,最大14.3—19毫米;卵重1.6(1.5—1.9)克。卵呈粉白色,密布紫赭色斑点,尤密集于钝端。 最后一枚卵产完后,雌鸟开始孵卵旧孵10小时以上。雌鸟由雄鸟喂食,日达22—45次。食物有灯蛾幼虫、尺蠖幼虫和蜂等。雄鸟经常衔 巢材修补巢。孵卵期间,雌鸟离巢时用垫物覆盖卵,并将卵隔开;返巢时常衔回泥土修整洞口。 孵卵期17天,雏鸟2天出齐。死雏和未孵出的卵由亲鸟衔出弃于巢外。初雏体重1.8克,体露,5—6天眼开裂缝,13天后可辨性别,15天出飞。 雏鸟留巢17.5—18.5天。雌雄二鸟共同哺育,每窝平均日喂多达二百余次,每雏每日喂食平均26次。初出巢的幼鸟与成鸟以“家族”,群形式集群活动,月余后见与黑头或山雀混群。 幼鸟换羽自7月中旬开始,8月下旬脱换完毕。 食物以虫为主。4月、8月在秦岭采得的6胃内有鞘翅目昆虫和一些野果、麦粒(郑作新等,1973)。剖析获自湖南5—8月,10—12月共44只鸟胃的结果,39只胃内均有昆虫,以鞘翅目昆虫居多,此外有半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蜘蛛等,内中11只鸟胃内兼有植物种子和农作物;另5只胃内食物纯为植物碎片或种子(郑作新等,1960)。采自云南的9只胃,除1胃内有种子外,余8只胃内容物均为昆虫,其中1个兼食有嫩叶。剖析4月,8月,11—12月采自四川的16个鸟胃,6个胃全为鞘翅目昆虫碎片,8个胃全为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麻籽等,2个兼有昆虫和麻籽。据李清涛(1959),普通嗜食红松籽,将松籽塞于树皮裂隙中,用嘴啄裂松壳,取食其仁。高玮在东北观察得普通的食性随季节而异,冬季以天牛、小蠹虫幼虫、松子为食;在大雪封山、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它们会出现在住宅附近、垃圾堆、畜厩等处摄食。育雏初期以昆虫幼虫为主,如落叶松毒蛾幼虫、落叶松尺蠖幼虫、灯蛾幼虫、忍冬尺蠖幼虫、蛱蝶幼虫、山楂粉蝶幼虫、泡沫幼虫以及鞘翅目昆虫、蝽象、蛹等;育雏后期主要喂以雏鸟蛾类、蚂蚁、蜂类等,还有砂粒。郑宝赉:1982: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普通的地理变异很大,以分布在国内的普通而言,从北到南,自西向东,呈梯度变异,但很不稳定,而两端却显示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在比较标本不足的情况下,造成该种分类命名上的混乱,出现了许多同物异名。 沃乌利(1957, 1959)认为普通在欧亚大陆的广大区域内,可分为4个亚种组,即: (1) europaea,分布于北欧,苏联,日本,以至我国新疆、东北、河北;(2) caesia,分布于欧洲中部,东南部,西欧,南欧,中东;(3) s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以南,西抵甘肃南部,四川、西藏南部,南达中南半岛;(4) cashmirensis,限于阿富汗东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一带。 见于国内的普通,分别隶属于europaea亚种组和sinensis亚种组。前者特征为喉和胸均白色,下体呈白色、乳黄至棕黄色;在国内分化为3个亚种,即:(1)腹部沾玫黄的S.e.seorsa,见于新疆;(2)整个下体纯白的S.e.asiatica,见于东北北部;(3)喉、胸白色,腹部呈浅皮黄的S.e.amurensis,见于东北东部和南部。sinensis亚种组下体灰色至肉桂色,在国内从西北、华北南部向西南、华南一带分化为2个亚种,这2个亚种,甚或同一亚种的个体间的变异都是很大的:(1) S.e.sinensis,下体肉桂棕色;自东而西,眼下方白色或近白色,转呈与胸部羽色相似;广泛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云南东北部以东的地区;(2) S. e. montium,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云南,贵州西部等地区,呈断裂分布状,越贵州东部、湖南,江西,在福建西北部高山地带取代了sinensis。本亚种上体稍较sinensis暗些,下体羽色极不稳定。在前述分布范围内,可以看出有2种色型:(1)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标本下体和颈侧沾灰棕,呈浅灰棕黄或淡灰皮黄色,为灰棕型;(2)云 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的标本下体很浅,几呈灰色,或仅微染以棕黄色,为灰型。 沃乌利(1957,1959)对普通的评述中,反复强调了montium下体多灰而少肉桂黄是由于羽衣陈旧之故。从我们查看的montium标本中,有2,3,5,9,12各月采自四川南部,云南中部双柏、景东(海拔1,250米以下)、新平(海拔1,400米)、南部思茅(海拔1,100米)以及西双版纳的勐海、勐阿等地,下体渲染的淡棕黄或多或少不一。其中有同期在同一地采的,例如四川西南部会东的3♂♂(4月),下体的灰棕色深浅不尽一致,1只多灰,1只多棕黄,另1只居间,2月24,27日,3月2,3日在勐海获得的2♂♂,2♀♀;5月6日采自思茅的1♂, 1♀; 12月从新平采的1♂, 3♀♀;在上述分别于各地获得的标本中,都有明显多灰或多淡棕黄的现象。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却又获得下体色型一致的标本,例如2月在勐海(1♂),勐阿(l♂), 5月在思茅(l♂), 12月在新平(1♂,2♀♀)所采的标本,下体一致地多灰色;3月在勐海(1♂、1♀),5月在思茅(1♀), 9月在双柏(1♂),12月在新平(1♀)获得的标本,下体却概多沾淡棕黄。同时,也观察得还有垂直的差异,例如,在景东一地明显可见海拔约1,600米以上的普通,下体羽色和滇西、滇西北的相似,多淡棕黄,而分布在低海拔的下体则富灰色,与西双版纳等地的标本酷似。 另外,采自国内30个点125号标本中,还可看出montium 变异的规律,即自北向南,下体由多棕黄少灰而趋于多灰少棕黄,并看不出沃乌利所说的montium下体灰色的多少与羽衣新旧有什么关系。由此足见montium的羽色既随地理位置、垂直地带有变异,而获自一地的羽色却又不很稳定。 亚种分化 本种共分化为13个亚种,见于国内者有5个,即 S.e.seorsa, S.e.asia-tica, S.e.amurensis, S.e.sinensis以及S.e.montium。前3个属europaea亚种组,喉、胸皆白;后2个隶属,sinensis亚种组,下喉、胸及腹同为灰棕至肉桂色。郑宝赉:1982: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普通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据高玮剖检东北长白山88只鸟胃结果,动物性食物达98.8% (5—8月100% ,1、3、4、12等月兼食植物性食物)。所食昆虫中,蝽象、浮尘子、金花虫、天牛、金龟子、象甲、叶蜂、花蝇、螟蛾类等农林害虫占97.6%;仅一小部分为益虫,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在1只胃中,尚见有红松种子。在其它地区的食性分析,也有相似的结果;在育雏期间,它们更捕食大量的害虫(见“生态”部分)。普通是类在国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在自然界中,由于它们对农、林业有相当的益处,应予以保护。在繁殖季节,切勿掏卵、幼雏或亲鸟;对普通喜爱营筑巢窝的断杆或有洞的树,不伐或缓伐。李清涛(1959)报道了普通在带岭苗圃盗食红松籽给培育森林幼苗带来危害,在一个苗圃以捕鼠笼日捕普通达30余只之多。对个别地方因普通造成的危害,应因时因地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危害为宜。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平台号:2141C0001200001224

标本号:73920001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平台号:2141C0001200001222

标本号:739200012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普通鳾 Sitta europace

平台号:2141C0001200001223

标本号:739200013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河南省

产地1:HE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普通鳾 Sitta europaea的档案资料,包括普通鳾 Sitta europaea的图片、普通鳾 Sitta europaea所属门、纲、目、科及普通鳾 Sitta europaea描述介绍、普通鳾 Sitta europaea标本等与普通鳾 Sitta europaea相关的详细信息。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档案信息

物种名:普通鳾

拉丁名:Sitta europae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鳾科 Sit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74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X001200000525

标本号:BJFCAV20120225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黑龙江省

产地1:HL

产地2:哈尔滨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2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X001200000524

标本号:BJFCAV20120224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黑龙江省

产地1:HL

产地2:哈尔滨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3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0002200056216

标本号:65600

标本馆:IOZ

国家:蒙古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Mongolia, Ihtamir, A

采集人:尹祚华、贾陈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4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0002200056215

标本号:65587

标本馆:IOZ

国家:蒙古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Mongolia, Ihtamir, A

采集人:尹祚华、贾陈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5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0002200056214

标本号:65586

标本馆:IOZ

国家:蒙古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Mongolia, Terhiin Ts

采集人:尹祚华、贾陈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6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平台号:2111C0002200056213

标本号:65575

标本馆:IOZ

国家:蒙古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Mongolia, Khuvsgul N

采集人:尹祚华、贾陈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普通鳾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普通鳾的图片

普通鳾(学名:Sitta europaea,英文名:Eurasian Nuthatch)属鳾科鳾属,又叫茶腹鳾,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等地的小型雀鸟,但在爱尔兰却没有分布。这鸟是?科鸟类中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因此在英文中的 Nuthatch 常单指这种鸟类。体长14厘米,并有?科鸟类常有的大头、短尾及强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蓝灰及有黑色眼线。与其他鳾科鸟类一样,它们能够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啄木鸟等在这个状态下则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节,此鸟就会展现出其侵略性,并主动驱赶其他鸟种。

中文学名:普通鳾

拉丁学名:Sitta europaea

英文俗名:Eurasian Nuthat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鳾科(Sittidae)

中文属名:鳾属(Sitt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普通鳾
普通鳾

体型似山雀,嘴细长而直,约1.5厘米,体长约13厘米。身体的背面为石板蓝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贯眼纹沿头侧伸向颈侧,翅的飞羽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为蓝灰色,其余为黑色。颏喉、颈侧和胸部为白色,腹部两侧栗色,下腹土黄褐色。

诸亚种细部有别 — asiatica下体白;amurensis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浅皮黄;sinensis整个下体粉皮黄。

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

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

生活习性

普通鳾
普通鳾

是我国分布广泛的山林中的鸟类,在300-3,200米的山林间、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都可见到,有时也活动于村落附近的树丛中。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鸣声似“zhe-zhe”。性活泼,遇到人时并不惊慌,而是停在树干上,一动一动地向人张望。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

喜居老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栎树林里及古老的公园内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m的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中,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中也有分布。

食性
普通鳾
普通鳾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包括金花虫、天牛、金龟子、叶蜂及螟蛾等害虫,几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虫,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所食的植物种子中有红松种子。育雏期间以昆虫幼虫为食。由于普通鳾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它们对农、林业特别是林业有较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它可以在树干的裂缝中觅食昆虫,因而能消灭许多其它森林鸟类吃不到的害虫,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种鳞翅目的幼虫及其蛹。秋、冬以植物种子、叶片和果实为食,包括橡实、松、杉、椴、桦等,冬季有时也到居民点取食禽畜的饲料。

生长繁殖

普通鳾
普通鳾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鸟的弃洞或在树干上凿穴,洞口背风向东南或南,巢筑毕5~6天即开始产卵,日产一枚,每窝产6~12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点,斑点密布,经过14~1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双亲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虫喂养幼鸟。经过22~23天育雏,幼鸟飞出。在寻找巢址、筑巢、配对、产卵时,雌雄鸟总是形影不离。

地理分布

普通鳾
普通鳾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的落叶林区。亚种scorsa为中国西北部的留鸟;asiatica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amurensis于中国东北的其余地区;sinensis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

本文Hash:0ba7883792a3628f00d1a1ee1a9eacf478bb6b9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