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导读: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档案信息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皮卡猫给大家整理了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的档案资料,包括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相关的详细信息。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档案信息

物种名:中华鹧鸪

拉丁名:Francolinu pintadean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包桂濬: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似山鹑而稍大。头顶黑褐色,围以红褐色。上下体大都黑色,有许多卵圆形白斑,下体斑点较大。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枕部和后颈前部黑褐色,羽缘黄褐色;头的两侧有栗黄色宽带围绕在这三部分的周围,此带的宽窄颇有变异。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后缘开始,向后伸至颈侧;眼圈黑色,眼先、颊部白色;耳羽略显黄色;颚纹黑,后颈后部、上背以至胸侧,均呈较深的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常为椭圆形;上背羽具栗红色端缘;肩羽的栗红色部分尤形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与上背羽色相同,但白斑多少渲染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斑;初级飞羽的褐色较深,内外翈均具窄而长的淡黄褐色横斑,羽端微带红褐色。下背和腰黑褐色、满布以细而具波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的横斑转为黄褐色,在横斑之间的黑褐色,一部分转为栗褐色,并缀以微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和喉均白;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扩大,最后两侧白斑几相愈合:两胁的白斑渲染以黄褐色。围肛羽浅黄色,呈绒羽状;尾下覆羽深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性成鸟:眼纹和颚纹常断开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黄褐色;上背仍具白色圆斑,而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则均转为白色横斑。肩羽亦黑褐色,仅在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并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及两胁白色沾黄,而杂以若干黑色横斑;尾下覆羽纯栗黄色,无纵纹。余羽与雄鸟略同,而较浅淡。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下嘴基部同色;脚橙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包桂濬: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鹧鸪主要是丘陵地带的鸟类,在高山或森林内未遇到过。栖息于满被草丛、矮树或小松林覆盖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时也在光秃的岩坡上,喜在干燥地区活动,清晨和日暮时下降到山谷间寻食。夜间栖于草丛中,每夜更换位置。多不成群,但在一个邻近地域内,常有许多个体存在。 鹧鸪是杂食性鸟类,嗜食蚱蜢、蚂蚁及其他昆虫,同时亦食野生果实、杂草种子和植物嫩芽。秋收后,常到耕田内啄食遗落的谷粒,或偷食黄粟、甘薯、半夏等。寿振黄等(1966)采自海南岛的鹧鸪胃内,检出果肉、草籽和稻粒,还有蟋蟀和其他昆虫。 奔跑快速,飞翔力亦强,常作直线短距离飞行,受惊时即飞向高处,隐蔽在灌丛深处,不易发现。 鸣声响亮,春天繁殖季节鸣声频繁。在黎明时,雄鸟栖止在较高的山岩或树桩上高声鸣叫。一鸟高鸣,若干雄鸟从不同方向的山顶上响应,此起彼伏。鸣声略似“xi—xi—xi—ga—ga”,鸣叫“xi—xi—xi”时将头向地低垂,到“ga—ga”时,才引颈吭鸣。一般据鸣声,称为“十二两平平”。雄鸟好斗,一般认为“一山头一鹧鸪,越界必斗”。猎人常以雌鸟作诱子,关闭在有活门的鸟笼中,放在山林中以诱捕雄鸟。 3—4月间交配,再经过5—6周,才把巢筑成,巢颇粗糙,用干草、落叶和残羽等作为巢材,置于草窝内或矮树丛下。一窝3—5卵,有时多达7—8枚。卵梨形,呈乳黄以至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7×30毫米。包桂濬:1978: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布莱斯(Blyth,1843)认为采自缅甸阿拉干的鹧鸪,虽在羽色上与采自我国的鹧鸪非常相似,但体形较小,并且雄者有发育良好的距,而把它定为一个新种即“Perdix phayri”。以后祁天锡(1931)以及彼得斯(1934)均主张应将这两种并于Francolinus pintadeanus内成为两 个亚种,一为指名亚种,一为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后者除产于印度、缅甸等国外,还产于我国云南和广东等地;指名亚种则产于我国广西、广东和福建。但采自广东的标本,翅长为145—150毫米;采自云南的翅长为141—150毫米:采自广东海南岛的翅长为140—145毫米;采自印度的翅长为132—151毫米。可见在这两个亚种之间,并未见有体形大小的差别;并且两个亚种的雄者均具良好发育的距。因此,我们同意郑作新(1955)的意见,在鹧鸪(F.pintadaenus)这一种中,至今还未能确定有亚种的分化。包桂濬:197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鹧鸪是我国南方常吃的一种野禽。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南人专以灸食充庖,云肉白内脆(cul,萃),味胜鸡雉”。福建的谚语: “山食鹧鸪肉,海食马鲛赡”。可见在我国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鹧鸪的习惯。在广州,病人痊愈后多以沙参、肉竹、杞子、桂圆肉等与鹧鸪同墩,据说有滋补的功效。广西邕(yong,拥)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到处可以遇到。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1

标本号:725010062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0

标本号:72501006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4

标本号:725010065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海南省

产地1:HA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3

标本号:725010064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海南省

产地1:HA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Francolinu pintadeanus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2

标本号:725010063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海南省

产地1:HA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中华鹧鸪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中华鹧鸪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中华鹧鸪-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

中华鹧鸪-叫声

叫声:独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鸣叫,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

中华鹧鸪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中华鹧鸪-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引种至菲律宾。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

中华鹧鸪-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丛。

中华鹧鸪-别名俗名

赤姑 花鸡 怀南 越雉 鹧鸪 鹧鸪鸟 中国鹧鸪

中华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中华鹧鸪的图片

中华鹧鸪(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又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属鸡形目雉科鹧鸪属。中华鹧鸪头顶羽毛为黑色,有褐色及黄色斑,身体大多为黑色,有很多圆形白色斑点,下身的斑点较大。鹧鸪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然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 鹧鸪是杂食性,喜欢吃蚱蜢、蚂蚁等昆虫,同时亦吃野生果实,杂草种子及植物的嫩芽。

中文学名:中华鹧鸪

拉丁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英文俗名:Chinese Francolin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鹧鸪属(Francolin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中华鹧鸪:形态特征图
中华鹧鸪:形态特征图

雄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

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

叫声:独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鸣叫,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

中华鹧鸪:雄鸟
中华鹧鸪:雄鸟
中华鹧鸪:雌鸟
中华鹧鸪:雌鸟

地理分布

中华鹧鸪:地理分布图
中华鹧鸪:地理分布图

分布区?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162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颍河《榷辈恐林泄喜考岸涎恰R种?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424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菲律宾。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

生活习性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清晨和黄昏时常在山谷间觅食,晚上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而且还常常更换夜栖的地点。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中华鹧鸪的雄鸟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华鹧鸪的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生长繁殖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的繁殖期为3—6月,3—4月间开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间鸣叫更为频繁,常在山岩、树桩、灌木或乔木枝上鸣叫,尤以黎明和黄昏时更甚,往往是一鸟先鸣叫,其他雄鸟一起跟随,此起彼伏。营巢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巢甚为简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树枝构成,内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6枚,多时可达8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颜色为淡皮黄色至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甚为恋巢,孵化期为21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活动,如遇天敌袭击,立即钻入草丛中隐匿,而雄鸟则善于将敌害引走。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a57ec997ae8ed83f37e0ae4a9217c7e10b4b6e0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