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档案信息 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的档案资料,包括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相关的详细信息。
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档案信息
物种名:群栖蜉
拉丁名:Fuyous gregarius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蜉蝣目 Ephemerida
科:蜉蝣科Ephemeridae
资源编码:21131525117
描述:科征:稚虫。稚虫具有原始的短丝蜉类的游泳特化结构,如胸部和足相对较小,腹部相对大,尾须具有浓密的游泳毛。头几乎前口式(不像原始的下口式),口器的末端向前。下颚末端看上去有明显长而拱起的犬齿(canines)。前翅芽与基部广泛分离;后翅芽大,有前翅芽一半的长度,在成熟稚虫中后翅芽与前翅芽终止与腹部相同位置。足短而粗壮。前足腿节比中后足腿节粗壮;前足腿节、胫节和跗节的内缘具长毛。所有足钳从钳基部分出宽广的趾状附属物。腹部长,不宽;腹部第1-9节后侧突明显。气管腮7对,每一个气管腮单片状,宽卵圆形,有圆形末梢;前缘肋位于前缘,臀肋缺失或不可见。尾须近等大,侧尾丝的内缘中尾丝两侧都有一排浓密的游泳毛。亚成虫和成虫(依据准备蜕皮为亚成虫的成熟稚虫)。后翅大约为前翅的二分之一长。跗节5分节;雌性的前足中,第一跗节最长,大约是第五跗节的1.3倍,第二跗节的2倍;第三跗节少短于第二跗节,少长于第四跗节。中尾丝退化。属征:与科征相同。种征:身体棕褐色。头部相对小而短,它的长度短于它的宽度和高度。复眼小,近卵圆形。被保存的触角几乎与头部一样长,至少有10节,逐渐向末端变细变短。上颚保存不好,仅切齿可见。前胸短,大约长是宽的5倍。具翅胸节长与宽近相等。前足腿节棍棒状,有2-3条长的纵沟,胫节和跗节圆柱状,长度近相等,之间有一倾斜的关节相连;足钳为跗节长度的一半,足钳上的附属物长足钳的二分之一。腹部是头和胸部之和的2.2倍,前5个腹节在宽度上近相等,余下的腹节向末端逐渐变细,腹节的后缘直,前缘W形。气管腮的前缘拱起,后缘强烈凸起。尾须长于腹部的二分之一,单色,游泳毛颜色较轻。
群栖蜉 Fuyous gregari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24
标本号:Eph08530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23
标本号:Eph08529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22
标本号:Eph08528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21
标本号:Eph08526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20
标本号:Eph08525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6
平台号:2111C0008600001219
标本号:Eph08524
标本馆:CNU
国家:中国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黄建东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标本馆
斑鹭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种群现状
斑鹭(学名:Egretta picata,英文名:Pied Heron)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43-55厘米,体重247-280克。头顶、体型大小与白鹭相似,但头顶蓝黑色,具羽冠;颊至颈部白色,胸前具白色蓑羽,背及下体蓝黑色,嘴黄色。
栖息于海岸附近的沼泽,泻湖,洪水淹没的草原,红树林。喜集群,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只的大群,白天则分散成小群活动。食物是两栖类动物、小软体动物、鱼、但大多是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印尼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
鉴别特征:头顶、体型大小与白鹭相似,但头顶蓝黑色,具羽冠;颊至颈部白色,胸前具白色蓑羽,背及下体蓝黑色,嘴黄色。
中文学名:斑鹭
拉丁学名:Egretta picata
英文俗名:Pied Heron
命名作者:Gould, 1845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to n Austral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形态特征
斑鹭
斑鹭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43-55厘米,体重247-280克。头顶、体型大小与白鹭相似,但头顶蓝黑色,具羽冠;颊至颈部白色,胸前具白色蓑羽,背及下体蓝黑色,嘴黄色。形态:额、头顶、羽冠蓝黑色;颊、颏、喉和颈白色;翅石板黑色;背、肩、腰至尾蓝黑色;下体蓝黑色或石板黑色;繁殖期头顶羽冠较长,翕部有长的暗色披针形饰羽,前颈下部亦有长的披针形饰羽悬垂于胸部。虹膜淡黄色或白色;眼先、眼周裸皮蝉蓝色;嘴黄色;跗跖和趾黄色或橙色。
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碱水或淡水沼泽、水塘和湿地,海岸附近的沼泽,泻湖,洪水淹没的草原,红树林。
生活习性
喜集群,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只的大群,白天则分散成小群活动。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尾后,两翅缓慢地鼓动飞翔。每日天亮后即成群由栖息地飞往觅食地,远者可达数十里,傍晚又结群飞至栖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树上休息,待结成大群后再一起进入树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栖息在小块密林中高大树木顶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园树林与竹林内栖息。性较大胆,不怕人。
在狩猎时,斑鹭独树一帜。它捕获猎物的策略和其他鹭种完全不同,不会保持很长时间的等待,更喜欢在快速流动的河流中,用淹没了近半的腿跑动,并通过又长又尖的嘴来叉鱼。也吃甲壳类、两栖类动物、小软体动物、鱼、但大多是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印尼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中国仅偶见于台湾屏东、高雄。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随分布地区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是10-2月,在澳大利亚干燥延迟到3-5月,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是迁移后的12-2月间。营巢于红树林或其他树上,离地面4或5米。在三月或四月产卵,每窝产卵3-4枚,卵蓝绿色,大小为41mm×31mm。卵呈蓝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黑嘴天鹅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种群现状、保护等级
黑嘴天鹅(学名:Cygnus buccinator,英文名:Trumpeter Swan)是鸭科天鹅属的鸟类。
黑嘴天鹅(学名:Cygnus buccinator)是北美最大的原生鸟类,其体重和形态也是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水禽。全身洁白,鸟喙黑色,颈特长,在水中游泳时颈垂直朝上,头向前平伸,两翅紧贴两侧身上,身体前部沉入水中较多,后部较少,背部隆起,特别是在侧面观察更为明显。游泳轻盈而缓慢,起飞时两翅不断地拍打水面,两脚在水面奔跑一段距离才能飞起。飞翔时颈向前伸直,两脚伸至尾下,全身除脚和嘴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
中文学名:黑嘴天鹅
拉丁学名:Cygnus buccinator
英文俗名:Trumpeter Swan
命名作者:Richardson, 1831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天鹅属(Cygnus)
繁殖区:北美洲 : nw
非繁殖区:c 北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黑嘴天鹅是大型游禽
,雄鸟身长145至163厘米,体重1180g;雌鸟139至150厘米,体重1000克。平均翼展为2.03米。雌雄同色,雌鸟体形略小于雄鸟,全身洁白,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沿嘴基有粉红色喙线。跗蹠、蹼、爪亦为黑色。幼鸟全身灰褐色,头和颈部较暗,下体、尾和飞羽较淡,嘴黄色。
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
~
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
栖息环境
在繁殖期喜欢栖息在开阔的、食物丰富的浅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缓慢的河流,特别是在针叶林带,最喜桦树林带和无林的高原湖泊与水塘,冬季则主要栖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河流、海滩和开阔的农田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冬季进入阿拉斯加南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北部地区越冬,也有一些留鸟常住在美国西北部的几个州,大多来自放归自然的鸟群。
生活习性
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迁徙时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飞行高度较高,队列整齐,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迁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区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因此迁徙持续时间较长。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茎、种子和根茎为食,如莲藕、胡颓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强,甚至能挖掘埋藏于淤泥下0.5米处的食物。冬季有时也到农田觅食谷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如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在早晨和黄昏觅食。觅食地和栖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远。如无干扰,通常不换地方,栖息地较为固定。
生长繁殖
繁殖栖息地,是广泛的北美西北部和中部的大型浅水池塘和缓慢的河流,在阿拉斯加发现育种的黑嘴天鹅数量最多。这些天鹅沿美国的太平洋沿岸迁徙。在冬天迁移到加拿大或美国西北地区东部,南部各州市,甚至南至帕戈萨、科罗拉多的斯普林斯。
通常到达繁殖地的时间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
~
6月。营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岛等水域岸边干燥地上或水边浅水处大量堆集的干芦苇上。巢极为庞大,主要由干芦苇、三棱草和苔藓构成,内放以细软的干草茎、苔藓、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绒羽。巢呈圆帽状,底部直径1米左右,巢高0.6
~
0.8米。雌鸟独自营巢。每窝产卵4
~
7枚,通常4~5枚,产卵时间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为白色或微具黄灰色,大小平均为113×73毫米,重320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鸟发出高声鸣叫,雌鸟立刻用绒羽和巢边植物将卵盖住,然后飞走。雌鸟在孵卵期间通常仅在每天最暖和的时候才离巢很短时间去觅食,孵化期32至37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双亲觅食,如遇危险,双亲先将它们藏入草丛中,然后自己飞走,直到危险过去才又飞回来。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本文Hash:9e5b50597034d0d26118f691150cdb715b434c9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