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档案信息 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标本资料
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的档案资料,包括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相关的详细信息。
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档案信息
物种名:扭角林羚
拉丁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牛科
资源编码:21131111178
描述:扭角林羚名字来自于它们头上那一对旋转而上的角。只有雄性扭角林羚才有角,雌羚头上是没有角的。雄羚头上的角很大,从6~12个月开始长角,每两岁粗曲一次,直到6岁粗曲两圈半为止,角全长平均可达1米。除了头上的角外,扭角林羚褐色皮毛上还有一些白色间条,两眼间也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使它们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羚羊。扭角林羚一般不会在开放的区域活动,而更愿意在丛林,岩山等不容易被猛兽猎食的地方。
扭角林羚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X001100000233
标本号:BJFCMA20130017a1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北京市
产地1:BJ
产地2:海淀区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头部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扭角林羚
动物百科小编€受伤。锝小猫给大家整理了扭角林羚的资料,包括扭角林羚的图片资料、扭角林羚的形态特征、扭角林羚的生活习性、扭角林羚的品种和种类、扭角林羚的寿命等与扭角林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扭角林羚Greater kudu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扭角林羚 T. strepsiceros
( Pallas, 1766 )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扭角林羚(拼音:niǔ jiǎo lín líng);
英文名:Greater kudu;
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扭角林羚,又名大旋角羚、大弯角羚及大扭角条纹羚,是东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它们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扭角林羚在人工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85-245厘米
身高:
体重: 120-270公斤
生命: 20岁
食性: 食草,叶子、草、芽
繁殖: 每次生1头幼羚
习性: 会迁徙,不活跃
分布: 非洲东部和南部
扭角林羚雄性
雌雄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扭角林羚雄性头体长195-245厘米,重量190-270公斤;雌性头体长185-235厘米,重量120-210公斤。扭角林羚的身体很窄,脚很长,毛皮呈褐色/灰蓝色至赤褐色。它们身上有4-12条白色间条。头部较为深色,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雄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公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公羚的角很大且扭曲2.5转,全长平均达1米。公羚要待6-12个月大才会开始长角,约每2岁会扭曲一次,直至6岁才完成扭曲。雌羚没有角。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扭角林羚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们有时会走到平原,但一般都会避开开放的地区,避免受到掠食。它们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日间,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跃,会躲在林地之中。它们会于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虽然它们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会在干旱的季节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较缺乏的纳米比亚,它们会在很短时间就会迁徙一次。雌性扭角林羚会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公羚则多是独居的,有时4-8只会组成一群。很罕有的会聚集达40只的群落,因为这会令食物供应紧张。群落可以占地800-1500公顷,全日约54%的时间都是在觅食。成熟的公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雌羚有时会咬公羚来赶走它们扭角林羚的掠食者包括狮子、豹及非洲野犬。虽然猎豹也会掠食它们,但一般很难杀死成年的公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为目标。当群落受到攻击时,成年的雌羚就会发出警告。它们一般比掠会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丛林中逃避。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扭角林羚1-3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约是在雨季末开始。在交配前,公羚会向雌羚示爱,用颈来角力;公羚继而会一边发声一边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让它们交配。妊娠期约为240日。幼羚约于2-3月在草茂盛的时间出生。扭角林羚每次会生1头幼羚。幼羚起初会待母羚喂哺,期后会主动要求,几个月后会变得更为主动。出生首两周的幼羚会躲避掠食者;4-5个月时就会跟随群落。公羚6个月就会自立,雌羚则要到1-2岁。它们在人工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扭角林羚的分布地东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及肯尼亚,南至赞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及南非。它们也有被引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
扭角林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扭角林羚以往认为有4个亚种,但近年却基于毛色、斑纹数量及角的长度而只接受1-3个。
1、南部大旋角羚羊(T. s. strepsiceros):分布在南部,范围由肯尼亚至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及南非。
2、埃塞俄比亚大旋角羚羊(T. s. chora):分布在非洲东北部,由肯尼亚北部至苏丹东部、索马里及厄立特里亚西部。
3、T. s. cottoni:分布在乍得及苏丹西部。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扭角林羚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下有利有弊。它们受到猎杀,其栖息地被破坏。不过,人类所开的井及灌溉工具却让它们获得食水。扭角林羚的角一般会用来制作为羊角号,用于犹太新年的礼节。
扭角林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eater kudu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is a woodland antelope found throughout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Despite occupying such widespread territory, they are sparsely populated in most areas, due to a declining habitat, deforestation and poaching. The greater kudu is one of two species commonly known as kudu, the other being the lesser kudu, Tragelaphus imberbis.
东非直角长角羚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资料,包括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图片资料、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形态特征、东非直角长角羚的生活习性、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品种和种类、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寿命等与东非直角长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非直角长角羚Beisa oryx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东非直角长角羚 O. beisa
( Rüppell, 1835 )
分布: 东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非直角长角羚(拼音:dōng fēi zhí jiǎo cháng jiǎo líng);
英文名:Beisa oryx;
学名:Oryx beisa。
东非直角长角羚,又名东非剑羚、直角剑羚或东非长角羚,分布于非洲东部。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南非剑羚的亚种,不过它们的基因却有明显不同之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40-166厘米
身高: 肩高90-105厘米
体重: 60-78公斤
生命:
食性: 草、叶子及芽
繁殖:
习性: 群居
分布: 东非
东非剑羚英文名:Beisa oryx
东非剑羚学名:Oryx beisa
东非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体长140-166厘米;肩高90-105厘米;重量60-78公斤。东非直角长角羚的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它们有一束细小的栗色鬃毛。角薄而直,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非直角长角羚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群落约有5-40个成员,一般雌羚在前头,较大的雄羚在后头保护。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独居的。无线电追踪发现独居的雄羚有时会与发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时间,从而增加繁殖的机会。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亚种与分布:
指名亚种(O. b. beisa):分布在非洲之角及塔纳河北部沙地及半沙漠;
长耳直角长角羚(O. b. callotis):分布在塔纳河南部的肯尼亚及坦桑尼亚。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 African oryx (Oryx beisa), also known as the beisa is a species of antelope from East Africa. It has two subspecies: the common beisa oryx (Oryx beisa beisa) found in steppe and semidesert throughout the Horn of Africa and north of the Tana River, and the fringe-eared oryx (Oryx beisa callotis) south of the Tana River in southern Kenya and parts of Tanzania. In the past, some taxonomists considered it a subspecies of the gemsbok (Oryx gazella), but they are genetically distinct; the diploid chromosome count is 56 for the beisa and 58 for the gemsbok.
本文Hash:d6a2d454830d38e9fab04febe2104f6159b1eda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