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档案信息 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标本记录信息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的档案资料,包括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相关的详细信息。
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档案信息
物种名: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拉丁名:Meriones libyc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仓鼠科Circe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182
描述:陈卫,高武:2000: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而粗壮。尾长接近体长。尾色明显地不同于背色,呈棕黄色。形态外形:沙鼠属中体型较大者,与柽柳沙鼠相似,体长120—180mm,尾长与体长接近,或超过体长。毛色:背部灰棕色。毛基灰色,占毛长的2/3以上。毛端部沙黄色,毛尖转为黑色,毛间夹杂有少数黑色长毛。体侧毛端部浅沙黄色,毛尖黑色,毛基灰色部分只占毛长1/2左右,且灰色越向腹面越淡;端部浅沙黄色也越向腹面越淡,最后接近白色;毛尖黑色部分随接近腹面,也逐渐变短,最后完全为浅棕或白色毛尖,使体侧毛色较背部浅淡,背腹毛色在体侧界限不十分明显。腹面喉部,四肢内侧白色,胸部中央毛基浅灰色,毛尖白色或带浅棕的黄色。尾与背毛色明显不同,呈棕黄色,至尾末端的毛束呈粟红色、粟褐色或粟黑色。尾背面杂有毛端粟黑色的长毛,使尾背面从尾基至尾端越来越色深,直至尾束。尾腹面黑色毛稀细而少。尾毛较长,到末端形成毛束,毛束长约15mm以上。前足掌的肉垫裸露,背面浅沙黄色或污白色。后足掌背面沙黄或污白色直至趾部,蹠部腹面有一狭长的无毛裸区,其他部分具污白色或带棕色。头骨:头骨粗壮,枕鼻较长。额骨、顶骨处微隆起,为头部最高点,使头骨背面呈弧形。鼻骨较长,前后宽度变化不大。眶上嵴发达而明显,向后在顶外侧顶嵴处平行向后延伸。眶间宽较大,额骨后缘平直,使额骨呈梯形,顶间骨大,前缘宽而突向顶骨呈弧形,后端较窄而平直,两侧无明显的尖角。颧弓发达,前端成板状,向后下方延伸,再平行往后而不外突。门齿孔狭长,其后缘接近上臼齿前缘连线。腭孔较长,从第1臼齿第2齿根处达第2臼齿的中部。腭骨后端突起较大。听泡大而隆起,听道口前壁膨胀成一明显的鼓泡,且和颧弓的鳞骨颧突相接,向外突出与颧宽相等或超出颧宽。听泡略呈三角形,听泡后缘超过枕髁后缘。枕骨的外侧后腹方具明显的副枕突。牙齿:上门齿唇面具一条纵沟,略偏外侧。第1臼齿具3个菱形齿环,第2臼齿具2个齿环,第3枚只具1个齿环。量衡度(衡:g;量:mm)外形: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17)110.168—184149.9120—180143.8115—18034.732—4016.811—20♀♀(12)108.368—155139.8123—155141.6127—16333.830—3517.113—20头骨: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眶间宽♂♂(14)40.236—45.736.433.8—41.615.213.3—17.517.215.2—20.510.79.4—12.622.019.8—25.57.16.5—8.3♀♀(12)4036.7—43.535.731.6—38.715.013.1—16.217.214.8—19.110.59.3—11.822.019.8—247.06.6—7.5性别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14)18.216.7—20.213.111.9—14.210.410.0—11.04.74.2—5.34.94.3—5.8♀♀(12)18.416.8—19.413.011.9—14.110.510.0—11.24.74.2—5.24.84.3—5.6陈卫,高武:2000:生物学描述红尾沙鼠群栖,但洞穴不似大沙鼠集中成群,较为分散。洞穴常见于高地,丘陵的低处灌木丛下。绿州、农田则常沿路基和灌渠两侧斜坡分布,也常在花园、果园、谷地及建筑物、院墙等处的基部筑洞。洞穴复杂,有繁殖、储粮、越冬的固定洞和活动保护的临时洞之分。越冬期洞穴最为复杂,有洞口3—15个,通道长6—20m,巢室距地面深可达1.5—2m,仓库数个,仓库距地面40—80cm。春夏季繁殖期常利用越冬洞穴,或另筑新洞。但巢室上移,距地面50—60cm。临时洞穴较简单,无元巢室和仓库,只是临时的隐匿场所。临时洞常常分布在固定洞穴的周围,与红尾沙鼠的取食有关。洞口较少,一般仅2—3个,通道长数米,深度一般仅20—40cm。固定洞和临时洞之间,洞口与洞口之间有明显的鼠道相联络,所以洞 占地面积较大,从数平方米至百余平方米不等。红尾沙鼠昼夜活动,无休眠。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忙于交配繁殖和清理越冬洞穴及挖掘新洞。夏末秋初,大批当年成熟的个体从洞穴中迁出及忙于储粮和准备越冬新洞,活动也较频繁。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季节,活动较少,甚至在有些日子不上到地面活动。气候炎热时常傍晚和夜间活动,气候寒冷则多于昼间活动,常常是仅蹲坐洞口晒晒太阳而已。春季活动是由日间向夜间的过度时期,4—5月常是傍晚走出洞穴开始活动。9—10月则经常清晨出洞活动。活动时期,非常活跃,一夜之间进出洞穴数次至10多次。红尾沙鼠食性很杂,基本食物为禾本科植物、豆类和苗属植物,猪毛菜、沙生的灌木、速生植物等,可食植物几十种至上百种。食取它们的种子、果实、鳞茎、根茎、枝叶等。农区谷物成熟时,红尾沙鼠常常迁向农田,食谷物种子并储存食物过冬。也食取一些动物性食物。红尾沙鼠储存越冬食物的本能十分强烈,夏末秋初即开始储粮,种子、谷物等未成熟时,储粮主要是植物的新技芽和嫩绿部分,待种子成熟结实,则以储存种子谷物等为主。洞穴中储粮可多达几十公斤。吐鲁番盆地的红尾沙鼠对瓜田和葡萄园有很大危害。盗食甜瓜籽和葡萄,并带回洞内储存。一个有5—6个洞口的洞群内曾挖出葡萄5—4kg。据当地果农介绍,最多可达2Okg。可以说红尾沙鼠是一种十分贪吃的鼠种。红尾沙鼠繁殖力很强,一年繁殖2—3次,每胎产仔4—9只,个别还可更多。新疆地区红尾沙鼠从4月初开始交配繁殖,中亚南部可从2月底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季,5月即可见幼鼠出洞活动。直至9月底10月初结束。春季繁殖力最高,参加怀孕的雌鼠比例亦最高。夏秋季由于气候、食物等条件限制,繁殖力有所下降。红尾沙鼠孕期约25天左右,新生幼鼠眼未睁开,体表无毛,3—4天后开始长出毛,全部长齐需10多天,10—15天后睁开眼睛。3个月左右幼鼠即达性成熟,并加入秋季的繁殖种群。红尾沙鼠的繁殖,特别是春季繁殖,很大程度与春季的降雨多少有关。干旱少雨时,繁殖力低,多雨湿润的春季,繁殖力较高。而干旱炎热的夏季,繁殖活动几乎全部停止。红尾沙鼠的种群密度每年夏秋季达到高峰,1958年新疆调查,克拉玛依一奎电一带夹日捕获率为4%—16%,艾比湖西南部为14%,吐鲁番盆地密度最高,捕获率可达20%,个别适宜生境内(如葡萄园内)可达40%。哈萨克斯坦资料表明,该鼠密度每公顷4只至80只不等,依据生境条件的好坏而决定。该鼠的年际数量变化不大,数量比较稳定。红尾沙鼠种群中两性的比例在不同年份不尽相同,两性比例的不均尤其明显表现在新生鼠和幼鼠之中,随年龄的增长,雌雄比例趋于平衡(Слудскцй,1978)。不同季节的种群数量有时由于红尾沙鼠的临时迁移也有变化,土地的耕翻往往迫使红尾沙鼠迁离,而待作物成熟后再迁回原地。在野外荒漠栖息地,条件比较稳定,迁移则很少出现。这种迁移的距离并不很长,一般都在100—200m之间。当数量较高,而栖息地条件有限时,被迫迁移新地时,红尾沙鼠常常进出其他啮齿动物洞穴,侵占大沙鼠、子午沙鼠的洞穴。红尾沙鼠是鼠疫病菌的天然携带者,但因分布很广,不同地区、不同亚种的红尾沙鼠对鼠疫病菌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国内红尾沙鼠对鼠疫病菌的敏感性未见报道。但在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沿岸,楚伊河之间,红尾沙鼠对鼠疫病菌较为敏感。该鼠进出其他鼠洞,特别是与大沙鼠混居,促进了鼠疫的传播。体外的各种寄生蚤由于混居也互有交换。因此从疫源地的 宿主性观点看,无论是敏感的类群,还是有抗性的类群,对鼠疫疫源性的长期维持均有实际意义,均应为重点预防对象。据谢奉章等(1980)报道,在新疆玛纳斯县境内的红尾沙鼠体内曾检出类丹毒病原体一一红斑丹毒丝菌。红尾沙鼠还是季节性皮肤利什曼病和蜱媒回归热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寄生蚤类有同型客蚤、秃病蚤、土库曼病蚤(Nosopsyllus turkmenicus)等。陈卫,高武:2000:分类讨论红尾沙鼠分布范围很大,亚种分化很多。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北非的红尾沙鼠是 libycus,而亚洲中西部的则为 erythrourus。二者的区别以听泡长与枕鼻长之比的百分比为依据,亚洲的 erythrourus 听泡长为枕鼻长的33%—35%,而北非的libycus 为36%或更多。33%—35%和36%这两数字,间距太小,难以说明个体间的差异。所以更多的学者(Ellerman,1951,Corbet,1978,马勇等,1981)还是认为二者应为同一种。根据命名原则,故应使用 libycus。红尾沙鼠在我国仅分布新疆地区,在已描记过的15个亚种之中,有2个亚种模式产地为新疆,一个亚种分布邻近新疆。它们分别是采自北疆奇台县的 aquilo(Thomas,1912)和采自吐鲁番地区的 turfanensis(Satunin,1903)。临近我国新疆的为分布布里河以东至哈萨克斯坦的亚种 eversmanni(Bogdanov,1873)。北疆奇台的标本毛色深,呈灰棕色,没有微红色调,吐鲁番标本毛色较浅,带黄褐色调,与前者区别明显。采于北疆木垒、玛纳斯、阜康等地红尾沙鼠与吐鲁番地区标本明显有别,而与奇台 aquilo亚种一致,所以北疆这些地区标本均为 M. l. aquilo。至于 eversmanni 其分布东界已达哈萨克斯坦的东部,至伊犁河中下游地区,与国内伊犁谷地,塔城盆地紧邻。但上述两地区标本太少,讨论研究亚种分类还需积累更多的标本。从地理分布似应归为 evers-manni,但因标本太少,无法讨论,故仍暂定为 aquilo。国内现暂为两个亚种 M. l.aquilo 和 M. l. turfanensis。陈卫,高武:2000:生境与习性红尾沙鼠是沙漠丘陵和山麓荒漠草原及粘土荒漠中的典型鼠类,但不喜栖于大面积的沙地之中。典型栖息地中常见有蒿属、猪毛莱及其他沙漠宿生植物。各种类型的荒漠一经开垦为农田,很快就有该鼠的侵入,甚至进入粮场和粮库。道路两旁、渠沟两侧、田埂、坎尔井、休耕地也常见其分布,还经常窜入乡村和城市,在乌鲁木齐市也曾发现。国内分布南端至吐鲁番盆地,北部至托里,主要沿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分布,海拔高度可上升至1800m的山地草原。哈萨克斯坦的分布北端由咸海西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一线,与国内分布北限相近。栖息地区常与大沙鼠、子午沙鼠有混居,并侵占大沙鼠洞穴。陈卫,高武:2000:经济意义红尾沙鼠是一种对农牧业危害比较严重的害鼠。在绿州破坏渠岸和建筑物的墙基,收获季节大批迁入农田场院,盗食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果实。吐鲁番盆地的葡萄园每年为此损失数十吨,甚至上百吨葡萄。红尾沙鼠还啮咬甜瓜,取食瓜籽,影响甜瓜收成。草原牧场也常因红尾沙鼠大量筑洞和取食牧草种籽,而影响牧草的发育,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防治红尾沙鼠的一般措施,主要是以毒饵诱杀,但要注意毒饵与粮食和果品不能相混杂。农区应以改进耕作与栽培技术为主,增加有效防鼠措施,以降低并控制该鼠密度,减少危害。红尾沙鼠天敌很多,有狐狸、艾鼬、虎鼬、鹰隼、雕、鸮等许多种,应充分利用天敌动物消灭和控制红尾沙鼠。
红尾沙鼠吐鲁番亚种 Meriones libyc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614
标本号:0002006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613
标本号:0002005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612
标本号:0002002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611
标本号:0002004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610
标本号:0002003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6
平台号:2111C0002100003561
标本号:14119-S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采集人:张洁、叶宗耀等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本文Hash:ddbbce0c9206455992ec71980a77908953cfd69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