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档案信息 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标本资料
动物百科小编懶、羊羊给大家整理了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的档案资料,包括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大沙土鼠
拉丁名:Rhombomys pim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松鼠科Sciur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180
描述:大沙鼠大小与褐家鼠相似,体长大于150毫米。尾长接近体长;尾粗大,被密毛。耳较短小,不及后足之半;耳壳前缘列生长毛。耳内侧仅靠顶端被有短毛前足四指(趾),拇指(趾)不明显,后足五趾;前肢掌部裸露,后肢趾部被密毛。雌体乳头四对。头和背部中央淡沙黄色;体侧眼周围、两颊和耳后毛色较背淡;背毛基灰尖沙黄且杂有少量黑褐色毛;腹部及四肢内侧的毛均为污白沾黄色,毛基部暗灰色,毛尖污白色;尾毛上、下锈红色,较背毛鲜艳,尾末端有长黑毛,形成小毛束。爪强而锐为暗黑色。
大沙土鼠 Rhombomys pim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32CX001100000126
标本号:NJNU200045
标本馆:NJNU
国家:中国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周开亚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的档案资料,包括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的图片、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所属门、纲、目、科及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描述介绍、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标本等与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大沙鼠
拉丁名:Rhombomys opim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仓鼠科Circe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182
描述:陈卫,高武:2000: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耳较小,前折时不达眼。尾粗大,略短于体长。上门齿唇面各具两条纵沟,外侧一条较明显。形态外形: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者,体长一般在150mm以上。耳较小,短于后足长的一半,一般13—15mm。尾粗大,尾长接近体长。毛色:头、背沙黄色,尾稍灰,而具光泽。体侧、颊、眼下及眼后和耳后毛色较背部浅,呈浅淡的沙黄色,毛基灰色,约占毛长的1/2,毛尖黑色,中段沙黄色,黑色毛尖很短。毛间杂有少量黑色长毛。臀部毛较长,大部分为不具黑尖的沙黄色,少部分毛尖黑色。体背腹毛色在体侧无明显的界限。体腹面和四肢内侧毛均为污白色,毛基浅灰色,灰色比例较背毛短,约占毛长的1/4。颏、喉、胸几乎全白色,缺少灰色毛基,有些与腹部同色。后肢蹠部被密毛,毛色与体背相近,但无灰色毛基,故显鲜沙黄色。有些个体蹠部背腹的两侧黄白色,而中央纵条鲜沙黄色。前肢常部裸露,背面于背同色,腹面于腹部同色。耳壳前缘生有浅沙黄色长毛,耳内侧仅靠顶端被白色短毛。耳基后面纯白色,形成一圆形白斑。尾上下同色,背面略深。尾色较背毛色鲜艳,没有灰色成分,显出鲜沙黄或浅锈红色;尾背中央由黑色或黑棕色长毛形成一纵纹,最后形成毛笔状毛束。近尾的后半段毛蓬松而长。爪而锐利,呈暗黑色。头骨:头骨粗壮而宽大,鼻骨较长,超过颅全长1/3,呈前后端几等宽的长条状。额骨长而宽,前部中央向下凹,老龄个体尤为明显。眶上嵴发达,顶骨短,两前外侧角不明显前突,顶嵴发达,前与眶上嵴相接。顶间骨略呈椭圆形,前端突入两顶骨间呈弧形,中央具尖突,后端弧度较小,近平直。颧弓自颌骨颧突处向腹面延伸,再向后平直延伸,略向内弯曲,转入鳞骨颧突处向上。门齿孔狭长,其后缘不达臼齿前缘连线。腭孔细小,位于第2臼齿的中间部位,一般前后均不超出。听泡较大,呈侧面的扁圆形。前端不鼓出,听泡口不与颧弓的鳞骨突角相接触。听孔较小,前壁缘稍向外突,略呈管状。牙齿:上门齿唇面具两条纵沟,外侧一条明显,内侧者接近上门齿内侧缘,且细而浅。臼齿咀嚼面平坦,第1臼齿具3个椭圆形齿环,齿环中间相通;第2臼齿具2个齿环;第3臼齿靠中部两侧各具一浅的凹陷,形成前后两部分。下颌第3臼齿没有凹陷,呈环形。量衡度(衡:g;量:mm)外形: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30)191.2(115—275)167.9(137—190)150.6(130—169)40.8(39—45)14.8(10—19)♀♀(32)166.6(92—272)158.4(130—189)145.6(119—161)38.7(32—42)13.6(9—17)头骨: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24)43.5(38.6—47.9)39.6(34.8—43.7)15.2(12.6—16.9)19.8(16.6—21.9)12.2(10—13.3)25.2(21.9—28.1)♀♀(24)42.4(37—46.5)38.5(34—43.7)15.0(12.3—16.8)19.3(16.5—21.7)11.8(10—13)24.8(21.3—27.8)性别眶间宽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24)8.5(7.3—9.6)21.3(19.4—23.6)13.9(12.8—15.3)8.3(7.8—9.0)6.6(5.5—7.3)6.5(5.3—7.3)♀♀(24)8.2(7.1—10.2)20.6(18.8—22.8)13.2(11.9—15.9)8.3(7.4—9.0)6.5(5.5—7.4)6.5(5.5—7.7)陈卫,高武:2000:生物学描述大沙鼠是典型的荒漠鼠类,生活在灌木、半灌木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尤其是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高梭梭、白梭梭和柽柳丛等沙漠植物的生境中分布较多。内蒙古自治区多集居于白刺、盐爪爪丛生的沙地生境中,戈壁、新开垦的地带或垦过地方无其踪迹。新疆的大沙鼠栖息地可分为2种类型(王思博等,1983):平原粘土梭梭荒漠类型,该类型生境中缺少砾石结构,生长着茂密的梭梭,琵琶柴(Reaumuria soo ngoric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多种荒漠短期植物,分布成“岛状”,洞群连片,洞口堆积高大土丘;山谷梭梭一麻黄砾石荒漠类型,多为山地山口附近的低矮丘陵地带,特别是土层较厚的地质,洞群分布沿谷呈带状,绵延1—2千米,洞口堆积土丘较小。各种生境中与大沙鼠混居的鼠类主要有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或跳鼠等荒漠鼠类。大沙鼠是家族式群居鼠类,少时2只,多时达10多只。洞道结构十分复杂,地面出口甚多,形成明显的密集洞群。洞群大小不一,大的洞群其地面出口近百个,占地数百平方米。洞群与洞群有或多或少的明显界限。河流、湖泊、水渠、铁路、农田和城镇村庄常成为分界的界线。在平原沙质荒漠和地形无明显走向处的洞群,由中央向四外扩散,而分布沟谷等地带状洞群往往是由中心沿一定方向向两头延伸。中心区是一具有优良生存条件的不大地区,形成大沙鼠最集中、数量最高的地段。从中心向外,洞口密度和鼠的数量随距离增加而递减。大沙鼠洞群的洞道甚为复杂,分支甚多,曲折交错,相互连通。洞道可上下分层,或2—3层不等,每层间距离60一70cm以上,最上层距地面20一4Ocm不等。洞口直径10—12cm,洞口外有土丘,直径可达80—120cm,高达40—60cm,占地1—2m2。土丘为大沙鼠修整洞道,清扫厕所等,从洞内推出的沙土、陈腐饲料、粪便和尸骸等组成。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洞道等由于距地面较近,洞群往往自然塌陷或者当人、畜及车辆通过时受压下陷,造成人陷足、畜陷蹄、车陷轮的情况。洞道中的一些膨大部分,为储存饲料的仓库,大小不一,废弃的仓库则改为厕所。每个洞系有1—2个巢室。巢经常位于距地面1—3m之间,直径30一40cm,高约20cm。巢内垫有较细软的乱草,如芦苇叶、梭梭细枝、沙拐枣的茎皮和驼毛等。大沙鼠是白日活动的鼠类,活动时间与范围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由于食物缺乏,在洞外较长时间活动,以取食为主,而且范围也比较大,可达50m,并因开始进入繁殖季节,出现相互追逐和嬉耍。夏季,以清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上午从7时至9时,下午从3—4时之后,一直活动到7—8时,日落后才回洞休息,让过中午的高温。冬季,活动主要集中在温暖的中午时分,活动时间短,常常蹲在洞口外。天气条件骤变的风雪天不出洞,其他时间均出洞活动,即使大雪厚达25—40cm,仍然经常出洞活动。性情机警、胆怯,视觉、听觉均较发达。出洞时,首先将头探出洞外,然后爬出洞口,在旁边四下仔细张望,直到确认没有危险时,才离洞开始觅食和活动。遇到危险,口中发出叫声,如“唧、唧”的连续声音,彼此呼应,其他沙鼠听到后迅速逃入洞内,十多分钟后,再慢慢重新出洞活动。活动领域即洞群周围的灌丛间。大沙鼠善攀爬,常上升到3m以上的树上取食。大沙鼠喜食多种荒漠地区的耐旱植物,如梭梭、猪毛莱(Salsola collina)等,几乎包括栖息地内的各种植物。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嫩枝,食量很大,胃重可达50g。为了吃到新鲜食物,爬上梭梭枝头2—3m高处,切断嫩枝,使之落地,然后返回地面食用或拖入洞内食用。梭梭枝条上啮咬的斜茬非常明显,似刀削一般。食性随季节也有一定变化,春季以速生植物和梭梭嫩枝为食,剥去外皮,只食取中央的木质部部分,初夏时,主要剥食外皮,而当嫩绿色的新枝生成后,便完全食取这种肉质多汁的部分,冬季主要依靠秋季贮存的食物越冬,也找食地面上的种子和植物茎皮。不喝水,完全靠植物中的水分以供给机体水分的代谢需要。食物水分不能低于45%—50%,尤其在夏 。干旱季节选食含水分高的食物,冬季偏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此外,大沙鼠也食农作物的谷粒,特别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大沙鼠在新疆每年有两次储粮。第一次在仲夏,以备酷暑到来,荒漠植物枯萎时食用;第二次在秋季,以备冬季寒冷时食用。内蒙古则主要在7—8月份开始储粮以备过冬。储粮时大沙鼠活动频繁,它将许多的梭梭校咬断成5一7cm长的小段,拖回洞内,集成小堆,贮于仓库中,有时也堆放于洞外。每一仓库中约1kg(李传勋等 1966)。新疆北部,大沙鼠洞系内可贮粮达20一40kg。每年3月末即开始进入繁殖季节,出现交尾行为(王思博等,1983),4月份越冬雌鼠妊娠率为20.9%,5月份达高峰为82.3%,6月份为73.6%,7月份76.5%,略有下降,8、9月份降至38.7%、36.8%。第一批当年幼鼠于5月中旬出现地面,两批幼鼠出现的间隔时间约为45天。每年至少两窝,部分雌鼠在秋季可生第三胎。妊娠期约25天,每胎产仔平均4一7只,最少1只,最多9只。春季出生的雌鼠当年即可参加繁殖。幼鼠越冬时,与雌鼠一起,翌年春天繁殖开始,即离洞分居。大沙鼠繁殖能力很强,因此种群数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动。早春一个洞系之内,只有一对鼠,到晚秋结束繁殖时,洞系内沙鼠可多达10余只,种群密度增加5一6倍多,大量闲置洞群重新使用。冬季,由于气侯环境恶劣,大量个体死亡,种群密度锐减,又重新出现大量废弃洞群。据内蒙古资料(赵肯堂),1966年以来,在许多地区大沙鼠的数量一直处在下降和低水平中。调查中经常发现很多大沙鼠的残旧洞系,但获鼠很少,捕获率极低。主要生活条件一致的年代,各年同一季节的种群密度大体保持相同水平。个别降水充沛年代,特别冬春两季降水量大的年代,可导致大沙鼠数量成倍增加。反之,大沙鼠的数量则随之而减少。新疆准噶尔西部大沙鼠洞群密度平均10.5群/公顷,洞群面积占栖息地面积的百分数达28.6%。准噶尔东部则平均为18.0群/公顷和21%。陈卫,高武:2000:分类讨论大沙鼠以其上门齿唇面的两条纵沟,明显区别其他沙鼠,单列一属,只大沙鼠一种。本种自1823年命名以来,记录描述了十多个亚种,在中国境内或附近国家地区采集订名的有 nigrescens、giganteus、pevzovi、turfanensisalashanicus 和opimus 等。大沙鼠由于年龄和季节性的毛色变化较大,往往个体间差异大于种群间差异,造成亚种分化和地理变异研究的混乱和困难(马勇等,1987)。nigrescens 亚种采自蒙古的戈壁阿尔泰,身体沙黄色鲜明,灰色较浅。背部黑色针毛从身体中后部开始渐增多。特征比较明显,亚种地位争论不大。alashanicus 亚种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地域很广,东西跨越了6一7经度,东西两边标本色泽明显不同。依据文献记录阿拉善亚种色泽鲜艳,灰色浅,同 nigrescens 亚种相似,所以Allen (1940)、Ellerman(1951)均将其归入 nigrescens 之中。pevzovi 亚种是由 Hept-ner 1939年订名,经核对原始文献,其分布应是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敦煌附近。该亚种体色较 nigrescens 灰色稍深,带淡沙灰色,而较准噶尔等地标本色浅,体背部黑色针毛从体前中部开始增多。pevzovi 亚种个体,在国内各亚种中体型最大。内蒙古阿拉善盟西侧额济纳旗标本同 pevzovi 亚种一致,当属该亚种。据甘肃脊椎动物志所描记的敦煌大沙鼠,也应为该亚种。亚种的分布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相接的部分。大沙鼠的其他有关亚种 giganteus,turfanensis,opimus 均都分布新疆境内。gi-ganteus 订命于1889年,标本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而后由 Thomas(1912)研究了接近模式产地的巴尔鲁克山南部的标本后,确认 是大沙鼠的一个亚种,分布范围包括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的玛纳斯等处。1945年 Ellerman 等研究大沙鼠分类之后,承认 giganteus 亚种的成立,其后的1951年又把其归入指名亚种中。我国学者马勇等(1987)在研究新疆北部啮齿动物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部与北部的标本在毛色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东西两部分标本毛色则显然不同,应归属不同亚种”。采自准噶尔盆地周围的标本,毛色深暗,灰色明显偏重,近于暗赭色,同 giganteus 的原始描记完全相符,而且也比伊犁盆地以西的标本颜色深暗,所以马勇等认为 giganteus 亚种仍应成立。准噶尔盆地以东伊吾、哈密等地标本毛色较蒙古亚种 nigrescens 深,属于pevziov 亚种。大沙鼠的指名亚种采自威海一带的卡拉库姆,其分布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向东与 giganteus 亚种分布区接近。马勇等采自新疆西北部伊犁盆地以西地区的大沙鼠,颜色呈沙黄褐色,明显较 giganteus 浅淡,可以认为是指名亚种向东的分布。此外,1903年 Satunin 订名大沙鼠的吐鲁番亚种 turfanensis,Ellerman 1941年承认其亚种地位,但在其后(1951)又否认了该亚种,将其归入红尾沙鼠。综上所述,大沙鼠在国内应有四个亚种:蒙古亚种 R. o. nigrescens、敦煌亚种 R. o. pevzovi、北疆亚种R. o. giganteus 和指名亚种 R. o. opimus。陈卫,高武:2000:生境与习性生活在灌木、半灌木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尤其是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高梭梭、白梭梭和柽柳丛等沙漠植物的生境中分布较多。内蒙古自治区多集居于白刺、盐爪爪丛生的沙地生境中,戈壁、新开垦的地带或垦过地方无其踪迹。新疆的大沙鼠栖息地可分为2种类型(王思博等,1983):平原粘土梭梭荒漠类型,该类型生境中缺少砾石结构,生长着茂密的梭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多种荒漠短期植物,分布成“岛状”,洞群连片,洞口堆积高大土丘;山谷梭梭一麻黄砾石荒漠类型,多为山地山口附近的低矮丘陵地带,特别是土层较厚的地质,洞群分布沿谷呈带状,绵延1—2千米,洞口堆积土丘较小。各种生境中与大沙鼠混居的鼠类主要有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或跳鼠等荒漠鼠类。陈卫,高武:2000:经济意义大沙鼠食量大,储粮多,对荒漠中的固沙植物危害极其严重,常常使灌木枝头一片光秃,并且在根部打洞,使植物的根系遭到破坏,造成早期枯亡。特别对梭梭林的自然更新和正常结实有很大危害,造成梭梭林的衰退,从而使流沙再起。而且洞群连片,地下洞道贯通,占去荒漠植被发育的大量空间,是荒漠牧场和固沙造林的主要害鼠,同时也是动物流行病的传播者。据于心等(1980)资料,大沙鼠体上检出蚤类计有7属13种之多,如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簇宗客蚤(Xenopsylla skrjabini)等。还有吸血蛉如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和新疆微小白蛉(Phlebotomusminutus sinkigensis)等。此外还有至少9种硬蜱与一种软蜱。大沙鼠体内带有鼠疫细菌,是其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中亚地区它还是乡村型皮肤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的重要保虫宿主,在保存和传播李斯特菌病、蜱媒回归热、Q热、无黄胆性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疫病方面也具有较大意义。大沙鼠的天敌主要为狐,此外还有虎鼬和多种猛禽。狐洞内经常可发现多张大沙鼠皮。大沙鼠的防治,主要采用毒饵法。在燕麦、大麦、青裸等谷物中加入灭鼠药剂或用梭梭枝条代替谷物也可。投药时放在洞群主要洞口旁侧或土丘上,每堆毒饵2一3。灭鼠时间以早春为好。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32CX001100000058
标本号:NJNU200046
标本馆:NJNU
国家:中国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周开亚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5
标本号:0002009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4
标本号:0002010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3
标本号:0002019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2
标本号:0002016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1
标本号:0002014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的档案资料,包括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大沙鼠蒙古亚种
拉丁名:Rhombomys opim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仓鼠科Circe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182
描述:陈卫,高武:2000: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耳较小,前折时不达眼。尾粗大,略短于体长。上门齿唇面各具两条纵沟,外侧一条较明显。形态外形: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者,体长一般在150mm以上。耳较小,短于后足长的一半,一般13—15mm。尾粗大,尾长接近体长。毛色:头、背沙黄色,尾稍灰,而具光泽。体侧、颊、眼下及眼后和耳后毛色较背部浅,呈浅淡的沙黄色,毛基灰色,约占毛长的1/2,毛尖黑色,中段沙黄色,黑色毛尖很短。毛间杂有少量黑色长毛。臀部毛较长,大部分为不具黑尖的沙黄色,少部分毛尖黑色。体背腹毛色在体侧无明显的界限。体腹面和四肢内侧毛均为污白色,毛基浅灰色,灰色比例较背毛短,约占毛长的1/4。颏、喉、胸几乎全白色,缺少灰色毛基,有些与腹部同色。后肢蹠部被密毛,毛色与体背相近,但无灰色毛基,故显鲜沙黄色。有些个体蹠部背腹的两侧黄白色,而中央纵条鲜沙黄色。前肢常部裸露,背面于背同色,腹面于腹部同色。耳壳前缘生有浅沙黄色长毛,耳内侧仅靠顶端被白色短毛。耳基后面纯白色,形成一圆形白斑。尾上下同色,背面略深。尾色较背毛色鲜艳,没有灰色成分,显出鲜沙黄或浅锈红色;尾背中央由黑色或黑棕色长毛形成一纵纹,最后形成毛笔状毛束。近尾的后半段毛蓬松而长。爪而锐利,呈暗黑色。头骨:头骨粗壮而宽大,鼻骨较长,超过颅全长1/3,呈前后端几等宽的长条状。额骨长而宽,前部中央向下凹,老龄个体尤为明显。眶上嵴发达,顶骨短,两前外侧角不明显前突,顶嵴发达,前与眶上嵴相接。顶间骨略呈椭圆形,前端突入两顶骨间呈弧形,中央具尖突,后端弧度较小,近平直。颧弓自颌骨颧突处向腹面延伸,再向后平直延伸,略向内弯曲,转入鳞骨颧突处向上。门齿孔狭长,其后缘不达臼齿前缘连线。腭孔细小,位于第2臼齿的中间部位,一般前后均不超出。听泡较大,呈侧面的扁圆形。前端不鼓出,听泡口不与颧弓的鳞骨突角相接触。听孔较小,前壁缘稍向外突,略呈管状。牙齿:上门齿唇面具两条纵沟,外侧一条明显,内侧者接近上门齿内侧缘,且细而浅。臼齿咀嚼面平坦,第1臼齿具3个椭圆形齿环,齿环中间相通;第2臼齿具2个齿环;第3臼齿靠中部两侧各具一浅的凹陷,形成前后两部分。下颌第3臼齿没有凹陷,呈环形。量衡度(衡:g;量:mm)外形: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30)191.2(115—275)167.9(137—190)150.6(130—169)40.8(39—45)14.8(10—19)♀♀(32)166.6(92—272)158.4(130—189)145.6(119—161)38.7(32—42)13.6(9—17)头骨: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24)43.5(38.6—47.9)39.6(34.8—43.7)15.2(12.6—16.9)19.8(16.6—21.9)12.2(10—13.3)25.2(21.9—28.1)♀♀(24)42.4(37—46.5)38.5(34—43.7)15.0(12.3—16.8)19.3(16.5—21.7)11.8(10—13)24.8(21.3—27.8)性别眶间宽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24)8.5(7.3—9.6)21.3(19.4—23.6)13.9(12.8—15.3)8.3(7.8—9.0)6.6(5.5—7.3)6.5(5.3—7.3)♀♀(24)8.2(7.1—10.2)20.6(18.8—22.8)13.2(11.9—15.9)8.3(7.4—9.0)6.5(5.5—7.4)6.5(5.5—7.7)陈卫,高武:2000:生物学描述大沙鼠是典型的荒漠鼠类,生活在灌木、半灌木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尤其是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高梭梭、白梭梭和柽柳丛等沙漠植物的生境中分布较多。内蒙古自治区多集居于白刺、盐爪爪丛生的沙地生境中,戈壁、新开垦的地带或垦过地方无其踪迹。新疆的大沙鼠栖息地可分为2种类型(王思博等,1983):平原粘土梭梭荒漠类型,该类型生境中缺少砾石结构,生长着茂密的梭梭,琵琶柴(Reaumuria soo ngoric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多种荒漠短期植物,分布成“岛状”,洞群连片,洞口堆积高大土丘;山谷梭梭一麻黄砾石荒漠类型,多为山地山口附近的低矮丘陵地带,特别是土层较厚的地质,洞群分布沿谷呈带状,绵延1—2千米,洞口堆积土丘较小。各种生境中与大沙鼠混居的鼠类主要有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或跳鼠等荒漠鼠类。大沙鼠是家族式群居鼠类,少时2只,多时达10多只。洞道结构十分复杂,地面出口甚多,形成明显的密集洞群。洞群大小不一,大的洞群其地面出口近百个,占地数百平方米。洞群与洞群有或多或少的明显界限。河流、湖泊、水渠、铁路、农田和城镇村庄常成为分界的界线。在平原沙质荒漠和地形无明显走向处的洞群,由中央向四外扩散,而分布沟谷等地带状洞群往往是由中心沿一定方向向两头延伸。中心区是一具有优良生存条件的不大地区,形成大沙鼠最集中、数量最高的地段。从中心向外,洞口密度和鼠的数量随距离增加而递减。大沙鼠洞群的洞道甚为复杂,分支甚多,曲折交错,相互连通。洞道可上下分层,或2—3层不等,每层间距离60一70cm以上,最上层距地面20一4Ocm不等。洞口直径10—12cm,洞口外有土丘,直径可达80—120cm,高达40—60cm,占地1—2m2。土丘为大沙鼠修整洞道,清扫厕所等,从洞内推出的沙土、陈腐饲料、粪便和尸骸等组成。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洞道等由于距地面较近,洞群往往自然塌陷或者当人、畜及车辆通过时受压下陷,造成人陷足、畜陷蹄、车陷轮的情况。洞道中的一些膨大部分,为储存饲料的仓库,大小不一,废弃的仓库则改为厕所。每个洞系有1—2个巢室。巢经常位于距地面1—3m之间,直径30一40cm,高约20cm。巢内垫有较细软的乱草,如芦苇叶、梭梭细枝、沙拐枣的茎皮和驼毛等。大沙鼠是白日活动的鼠类,活动时间与范围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由于食物缺乏,在洞外较长时间活动,以取食为主,而且范围也比较大,可达50m,并因开始进入繁殖季节,出现相互追逐和嬉耍。夏季,以清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上午从7时至9时,下午从3—4时之后,一直活动到7—8时,日落后才回洞休息,让过中午的高温。冬季,活动主要集中在温暖的中午时分,活动时间短,常常蹲在洞口外。天气条件骤变的风雪天不出洞,其他时间均出洞活动,即使大雪厚达25—40cm,仍然经常出洞活动。性情机警、胆怯,视觉、听觉均较发达。出洞时,首先将头探出洞外,然后爬出洞口,在旁边四下仔细张望,直到确认没有危险时,才离洞开始觅食和活动。遇到危险,口中发出叫声,如“唧、唧”的连续声音,彼此呼应,其他沙鼠听到后迅速逃入洞内,十多分钟后,再慢慢重新出洞活动。活动领域即洞群周围的灌丛间。大沙鼠善攀爬,常上升到3m以上的树上取食。大沙鼠喜食多种荒漠地区的耐旱植物,如梭梭、猪毛莱(Salsola collina)等,几乎包括栖息地内的各种植物。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嫩枝,食量很大,胃重可达50g。为了吃到新鲜食物,爬上梭梭枝头2—3m高处,切断嫩枝,使之落地,然后返回地面食用或拖入洞内食用。梭梭枝条上啮咬的斜茬非常明显,似刀削一般。食性随季节也有一定变化,春季以速生植物和梭梭嫩枝为食,剥去外皮,只食取中央的木质部部分,初夏时,主要剥食外皮,而当嫩绿色的新枝生成后,便完全食取这种肉质多汁的部分,冬季主要依靠秋季贮存的食物越冬,也找食地面上的种子和植物茎皮。不喝水,完全靠植物中的水分以供给机体水分的代谢需要。食物水分不能低于45%—50%,尤其在夏 。干旱季节选食含水分高的食物,冬季偏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此外,大沙鼠也食农作物的谷粒,特别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大沙鼠在新疆每年有两次储粮。第一次在仲夏,以备酷暑到来,荒漠植物枯萎时食用;第二次在秋季,以备冬季寒冷时食用。内蒙古则主要在7—8月份开始储粮以备过冬。储粮时大沙鼠活动频繁,它将许多的梭梭校咬断成5一7cm长的小段,拖回洞内,集成小堆,贮于仓库中,有时也堆放于洞外。每一仓库中约1kg(李传勋等 1966)。新疆北部,大沙鼠洞系内可贮粮达20一40kg。每年3月末即开始进入繁殖季节,出现交尾行为(王思博等,1983),4月份越冬雌鼠妊娠率为20.9%,5月份达高峰为82.3%,6月份为73.6%,7月份76.5%,略有下降,8、9月份降至38.7%、36.8%。第一批当年幼鼠于5月中旬出现地面,两批幼鼠出现的间隔时间约为45天。每年至少两窝,部分雌鼠在秋季可生第三胎。妊娠期约25天,每胎产仔平均4一7只,最少1只,最多9只。春季出生的雌鼠当年即可参加繁殖。幼鼠越冬时,与雌鼠一起,翌年春天繁殖开始,即离洞分居。大沙鼠繁殖能力很强,因此种群数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动。早春一个洞系之内,只有一对鼠,到晚秋结束繁殖时,洞系内沙鼠可多达10余只,种群密度增加5一6倍多,大量闲置洞群重新使用。冬季,由于气侯环境恶劣,大量个体死亡,种群密度锐减,又重新出现大量废弃洞群。据内蒙古资料(赵肯堂),1966年以来,在许多地区大沙鼠的数量一直处在下降和低水平中。调查中经常发现很多大沙鼠的残旧洞系,但获鼠很少,捕获率极低。主要生活条件一致的年代,各年同一季节的种群密度大体保持相同水平。个别降水充沛年代,特别冬春两季降水量大的年代,可导致大沙鼠数量成倍增加。反之,大沙鼠的数量则随之而减少。新疆准噶尔西部大沙鼠洞群密度平均10.5群/公顷,洞群面积占栖息地面积的百分数达28.6%。准噶尔东部则平均为18.0群/公顷和21%。陈卫,高武:2000:分类讨论大沙鼠以其上门齿唇面的两条纵沟,明显区别其他沙鼠,单列一属,只大沙鼠一种。本种自1823年命名以来,记录描述了十多个亚种,在中国境内或附近国家地区采集订名的有 nigrescens、giganteus、pevzovi、turfanensisalashanicus 和opimus 等。大沙鼠由于年龄和季节性的毛色变化较大,往往个体间差异大于种群间差异,造成亚种分化和地理变异研究的混乱和困难(马勇等,1987)。nigrescens 亚种采自蒙古的戈壁阿尔泰,身体沙黄色鲜明,灰色较浅。背部黑色针毛从身体中后部开始渐增多。特征比较明显,亚种地位争论不大。alashanicus 亚种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地域很广,东西跨越了6一7经度,东西两边标本色泽明显不同。依据文献记录阿拉善亚种色泽鲜艳,灰色浅,同 nigrescens 亚种相似,所以Allen (1940)、Ellerman(1951)均将其归入 nigrescens 之中。pevzovi 亚种是由 Hept-ner 1939年订名,经核对原始文献,其分布应是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敦煌附近。该亚种体色较 nigrescens 灰色稍深,带淡沙灰色,而较准噶尔等地标本色浅,体背部黑色针毛从体前中部开始增多。pevzovi 亚种个体,在国内各亚种中体型最大。内蒙古阿拉善盟西侧额济纳旗标本同 pevzovi 亚种一致,当属该亚种。据甘肃脊椎动物志所描记的敦煌大沙鼠,也应为该亚种。亚种的分布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相接的部分。大沙鼠的其他有关亚种 giganteus,turfanensis,opimus 均都分布新疆境内。gi-ganteus 订命于1889年,标本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而后由 Thomas(1912)研究了接近模式产地的巴尔鲁克山南部的标本后,确认 是大沙鼠的一个亚种,分布范围包括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的玛纳斯等处。1945年 Ellerman 等研究大沙鼠分类之后,承认 giganteus 亚种的成立,其后的1951年又把其归入指名亚种中。我国学者马勇等(1987)在研究新疆北部啮齿动物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部与北部的标本在毛色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东西两部分标本毛色则显然不同,应归属不同亚种”。采自准噶尔盆地周围的标本,毛色深暗,灰色明显偏重,近于暗赭色,同 giganteus 的原始描记完全相符,而且也比伊犁盆地以西的标本颜色深暗,所以马勇等认为 giganteus 亚种仍应成立。准噶尔盆地以东伊吾、哈密等地标本毛色较蒙古亚种 nigrescens 深,属于pevziov 亚种。大沙鼠的指名亚种采自威海一带的卡拉库姆,其分布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向东与 giganteus 亚种分布区接近。马勇等采自新疆西北部伊犁盆地以西地区的大沙鼠,颜色呈沙黄褐色,明显较 giganteus 浅淡,可以认为是指名亚种向东的分布。此外,1903年 Satunin 订名大沙鼠的吐鲁番亚种 turfanensis,Ellerman 1941年承认其亚种地位,但在其后(1951)又否认了该亚种,将其归入红尾沙鼠。综上所述,大沙鼠在国内应有四个亚种:蒙古亚种 R. o. nigrescens、敦煌亚种 R. o. pevzovi、北疆亚种R. o. giganteus 和指名亚种 R. o. opimus。陈卫,高武:2000:生境与习性生活在灌木、半灌木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尤其是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高梭梭、白梭梭和柽柳丛等沙漠植物的生境中分布较多。内蒙古自治区多集居于白刺、盐爪爪丛生的沙地生境中,戈壁、新开垦的地带或垦过地方无其踪迹。新疆的大沙鼠栖息地可分为2种类型(王思博等,1983):平原粘土梭梭荒漠类型,该类型生境中缺少砾石结构,生长着茂密的梭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多种荒漠短期植物,分布成“岛状”,洞群连片,洞口堆积高大土丘;山谷梭梭一麻黄砾石荒漠类型,多为山地山口附近的低矮丘陵地带,特别是土层较厚的地质,洞群分布沿谷呈带状,绵延1—2千米,洞口堆积土丘较小。各种生境中与大沙鼠混居的鼠类主要有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或跳鼠等荒漠鼠类。陈卫,高武:2000:经济意义大沙鼠食量大,储粮多,对荒漠中的固沙植物危害极其严重,常常使灌木枝头一片光秃,并且在根部打洞,使植物的根系遭到破坏,造成早期枯亡。特别对梭梭林的自然更新和正常结实有很大危害,造成梭梭林的衰退,从而使流沙再起。而且洞群连片,地下洞道贯通,占去荒漠植被发育的大量空间,是荒漠牧场和固沙造林的主要害鼠,同时也是动物流行病的传播者。据于心等(1980)资料,大沙鼠体上检出蚤类计有7属13种之多,如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簇宗客蚤(Xenopsylla skrjabini)等。还有吸血蛉如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和新疆微小白蛉(Phlebotomusminutus sinkigensis)等。此外还有至少9种硬蜱与一种软蜱。大沙鼠体内带有鼠疫细菌,是其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中亚地区它还是乡村型皮肤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的重要保虫宿主,在保存和传播李斯特菌病、蜱媒回归热、Q热、无黄胆性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疫病方面也具有较大意义。大沙鼠的天敌主要为狐,此外还有虎鼬和多种猛禽。狐洞内经常可发现多张大沙鼠皮。大沙鼠的防治,主要采用毒饵法。在燕麦、大麦、青裸等谷物中加入灭鼠药剂或用梭梭枝条代替谷物也可。投药时放在洞群主要洞口旁侧或土丘上,每堆毒饵2一3。灭鼠时间以早春为好。
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32CX001100000058
标本号:NJNU200046
标本馆:NJNU
国家:中国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采集人:周开亚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大沙鼠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5
标本号:0002009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4
标本号:0002010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
产地1:NM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3
标本号:0002019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2
标本号:0002016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63C0001100001581
标本号:0002014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产地1:X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本文Hash:e831d7c6f2db2d6eab1a1f7f4d1ef9efea33cb5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