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导读: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档案信息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标本资料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苯苯猪给大家整理了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的档案资料,包括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相关的详细信息。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档案信息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物种名:树穴蜻蜓

拉丁名:Lyriothemis flav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蜻蜓目 Odonata

科:蜻科 Libelluidae

资源编码:21131527111

描述:腹部长23-26mm。体型和外观与广腹蜻蜓比较相似。复眼上方为褐色,下方为黄色。雄虫胸部侧视底色为黄色,侧视具有两条较宽大的黑色斑纹;翅透明,翅膀端部为黑褐色;腹部为橙色至橙红色。雌虫腹部橙黄色,其余部分和雄虫略同。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平台号:2144C0002600157968

标本号:En-389429

标本馆:SYS

国家:中国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东省

产地1:GD

采集人:李志强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平台号:2144C0002600157967

标本号:En-389425

标本馆:SYS

国家:中国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东省

产地1:GD

采集人:梁铬球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平台号:2144C0002600157966

标本号:En-389422

标本馆:SYS

国家:中国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东省

产地1:GD

采集人:余翔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树穴蜻蜓 Lyriothemis flava

平台号:2144C0002600157965

标本号:En-389421

标本馆:SYS

国家:中国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东省

产地1:GD

采集人:黄治河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山大学标本馆

蜻蜓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马奔跑的驴给大家整理了蜻蜓的资料,包括蜻蜓的图片资料、蜻蜓的形态特征、蜻蜓的生活习性、蜻蜓的品种和种类、蜻蜓的寿命等与蜻蜓相关的详细信息。

蜻蜓

蜻蜓,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差翅亚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实为益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1]蜻蜓的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

中文学名蜻蜓拉丁学名Dragonfly别称丁丁、点灯儿、蚂螂、负劳、诸乘、纱羊、山咪、光光听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蜻蜓目亚目差翅亚目分布区域世界性分布英文名dragonfly法语名Libellule分布国家中国、印度

目录

1外型特征2生长繁殖幼虫时期交配时期成虫时期卵稚虫羽化繁殖越冬3分布范围4分类地位5种类介绍6十五大科7传说及药用

外型特征

蜻蜓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均翅亚目(束翅亚目),间翅亚目有仅三种蜻蜓分别是在日本印度中国,此亚目有活化石之称,中国的最古老。也是有翅亚纲里的很原始的昆虫。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有三个单眼,复眼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其咀嚼式口器发达,强大有力。

蜻蜓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

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

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

生长繁殖

幼虫时期

蜻蜓的幼虫叫做水虿(chài),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

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後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的行为。

交配时期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後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成虫时期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经不完全变态中的半变态方式,有时称为稚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边

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腮,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著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著,这些翅鞘在随后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于,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

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

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

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卵、稚虫及成虫。蜻蜓稚虫是水生的,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卵会被置于植物、枯木内或干土中,又或被掉在水面上

,这视品种而定。据知某些把卵产于干土中的长尾蜓属品种能以卵的形态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一般时期。黄蜻的卵则只在多便孵化,且更可在雨后形成的短暂水洼中孵化,它们这种迅速的成长明显是个很好的优势。

稚虫

孵化后的稚虫的第一个阶段或龄期称为前稚虫。它们没有足部,这阶段通常只维持数秒至数分钟。稚虫在这第一次脱皮后就进入第二个龄期,它们有构造简单的足部和三条有节的触角。稚虫的成长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个龄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

稚虫在羽化为成虫前,会经过一个变态期。在这阶段,稚虫会成为成虫,但它们会一直留在外骨骼内,直至最后的龄期。在这段期间,稚虫的身体会在外骨骼内慢慢重新构造为成虫。因为口器慢慢退化,稚虫亦会停止进食。当透过稚虫外壳也能稳约窥见成虫的身体上的颜色及斑纹时,稚虫很快便在合适的时间羽化。蜻蜓成虫会直接由成熟稚虫羽化出来,它们有发展良好的翅芽。蜻蜓没有蛹的阶段。从稚虫蜕变无成虫,这真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因为稚虫和成虫这两个阶段可说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羽化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寒冬使羽化期只限于春天和夏天。鉴于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冬季虽短但明显较凉快,使得大部份蜻蜓品种的羽化期都没有明显的模式。香港有一些品程称为“春季品种”,它们在春天羽化为成虫,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们羽化的高峄期。它们拥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当雨季开始和气温上升时,它们的羽化期也同时开始。春季品种包括大部份的河栖春蜓科,如独角曦春蜓和纯鎏尖尾春蜓。此两种蜻蜓的羽化高峄期较中华长钩春蜓早大约两星期。色蟌科的烟翅绿色蟌也是一种春季品种,它们的飞行期很短;同属色蟌科的华艳色蟌则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见它们的展翅飞翔。大部份羽化期没有明显模式的蜻蜓品种,从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见它们飞行。黄蜻则全年都在飞行,这是由于它们有迁飞而来的种群涌入。然而,这情况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时出现,因为虽然估计迁飞的种群会从菲律宾而来,但是盛行风在这两个月大多从东面或东北面吹来,却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宾。

有些品种,尤其是纹蓝小蜻,要直至夏末才会看到,但大部份的羽代高峄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间继续会有稚虫羽化,但数目会逐渐减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会完全终结,这与当时的平均气温明显下降有关。

羽化为成虫的实际过程是十分精彩的,通常在一小时内完成。不过,要将柔软的身躯和闪亮的柔软翅膀硬化,以及要蜕变成完全成熟的颜色则可能要花上数小时。在这段时间中,它们不能移动也缺乏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蜻蜓通常选择于黄昏至清晨的时间进行羽化,以减少被捕食的机会。而在羽化过程中,稍一不慎,身体或翅膀更会因撞到身边物件而没有完全扩展,导致出现畸型现象而影响日后的活动能力,甚至死亡。大部份蜓科蜻蜓都在傍晚后不久的晚上开始羽化,然后在黎明前作首次飞行。春蜓科、蜻科和束翅亚目则都在晨初时羽化。大伪蜻属品种在晚间羽化。[1]

繁殖

蜻蜓的繁殖是最与别不同,而这种繁殖方式的演化仍是一个谜。与其他昆虫一样,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长在腹部末

端,第九腹节的腹面。在交配前,雄虫会将精子从生殖孔转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节腹面上第二组性器官中,并将精子储存在那里。当雄虫抓住了愿意交合的雌虫时,交尾(交配)就会开始。首先,雄虫会弯起腹部,利用腹部末端肛附器的交合突抓着雌虫的头部后侧或前胸的背板。然后,雄虫会放松其足部对雌虫的紧握,让雌虫轻松地悬挂在雄虫的腹部末端。愿意交合的雌虫会弯起腹部作出接触,并将腹部末端紧贴在雄虫的第二性器上。这种交配模式在英文中有时称为“轮”(wheel)。接着,雄虫会将雌虫在过往交尾时留在体内的所有精子除掉,然后运用阴茎状的器官将自己的精子放在雌虫体内。

许多品种的雄虫肛附器与雌虫的头部后侧,以及雄虫的第二性器官与雌虫的性器官,都是有如锁与钥匙的结构互相契合,并且是品种特有。由于这种精妙的特点,雄虫与不同品种的雌虫品种可交尾的机会就大大减低。不过,有时一些大意的雄虫亦有抓错对象的一刻。因此,肛附器的结构和特征是用来分类和分辨品种的最佳标准。某些蜻科交配可能只需很短时间,但对大多数品种来说,交配是一个非常冗长的过程,要经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雌虫才会产卵。

雌虫大多在交尾后就立即产卵。产卵时,有些雌虫会由雄虫抓着其腹部后侧“串连”在一起进行;有些则是在没有雄虫抓着的情况下产卵。许多雄虫即使没有紧抓着雌虫,但在雌虫产卵时,都会保护着它们,以防其他雄虫对该雌虫产生兴趣。有的蜻蜓会把卵放在植物内,称为“内生产卵”;有的则会把卵随意掉在潮湿的植物上或水面上。

越冬

蜻蜓的卵会被置于植物内、枯木内或甚至干土中,又或被掉在水面上,这视乎其品种而定。大多数温带地区的蜻蜓品种的卵不会在产后孵化,并且可能待上数月才孵出稚虫。这一段不孵化时期称为“滞育期”,目的就是是为了让蜻蜓以卵的形态度过寒冬。

分布范围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贵州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市自治区

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自治区。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昆虫纲Insecta蜻蜓目Odonata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该亚目是蜻蜓目下最小的一个亚目现已有三属三种昆虫。间翅亚目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特点,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

仅有的3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一种为产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Epiophlebiasinensis(2011年发表的新种)。是古老类γτ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2011年到2012年1月通过德国,中国,老挝,尼泊尔和日本学者的联合协作研究,通过对世界Epiophlebia属已知3种的DNA的系统学分析,结论是中国黑龙江省发现的新种比已知分布喜马拉雅南部和日本的种古老,早期已知的2个种属于后期分化出来的种。经过多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昔蜓在进化树上比日本昔蜓和印度昔蜓更为古老。这是世界昆虫界的重大发现,该昔蜓被命名为中华昔蜓Epiophlebiasinensis生活习性昔蜓,形态间于差翅亚目(蜻类和蜓类)和均翅亚目(豆娘艳娘类)之间。身体接近于蜓类,但是前后翅结构接近豆娘类。昔蜓在古代时较为常见,东北蜻蜓化石也常出产,后至新生代以后逐渐稀少

种类介绍

约有5000余种,在中国约300余种,最常见的蜻蜓有多种:例如碧伟蜓、黄蜻和长叶异痣蟌,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蜻蜓、中型蜻蜓和豆娘。

十五大科

大蜓科

巨圆臀大蜓

昆虫种名: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Anotogastersieboldii(Selys,1854)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大蜓科Cordulegasteridae

虫体大小:体长77mm 翅展120mm

区域分布:台湾、北京等

黄斑宽套大蜓

昆虫种名:黄斑宽套大蜓ChlorogomphuspapilioRis,1927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大蜓科Cordulegasteridae

区域分布:贵州、广东等

北京大蜓

昆虫种名:北京大蜓CordulegasterpekinensisSelys,1886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大蜓科Cordulegasteridae

虫体大小:体长70mm,翅展60mm

区域分布:北京(特有)

蜓科

长痣绿蜓

昆虫种名:长痣绿蜓AeschnophlebialongistigmaSelys,1883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蜓科Aeshnidae

区域分布:北京AeschnophlebialongistigmaSelys,1883

竣蜓昆虫种名:竣蜓Aeshnajuncea(Linnaeus,1758)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蜓科Aeshnidae

区域分布:北京

混合蜓

昆虫种名:混合蜓Aeshnamixta(Latreille,1805)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蜓科

简要介绍:上额有以黑色“T”形斑纹

虫体大小:体长65mm,翅展90mm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山西;日本、朝鲜

碧翠蜓(碧翠晏蜓)

分类:蜓科/蜻蜓目

外观特征:腹部长46~52mm。雄虫复眼淡褐青色;体色褐色;胸部中央具一块黄色宽大斑纹,後方的黄色斑和腹部前方侧面前斑连结成黄色区。雌虫复眼淡褐色,其馀部分和雄虫略同。

生态习性:成虫出现於6至8月,生活在海拔500公尺以下地区的池塘、沼泽等静水环境附近。

斑伟蜓(乌点晏蜓)Anaxguttatus(Burmeister,1839)

黄伟蜓AnaximmaculifronsRambur,1842

黑纹伟蜓(乌带晏蜓)AnaxnigrofasciatusOguma,1915

黑纹伟蜓,一种中国广泛分布的大型蜓科品种,成年雄虫会在山间水草茂盛的溪流以及山区的小型静水池飞行,其主要特征是额顶的T字型斑以及腹部鲜艳的蓝色斑纹。雌性2种色型,有同色型个体。雄性有护卫产卵的习性。此种与同属的斑伟蜓以及常见的碧伟蜓都有迁飞的习性。在华北区以及东北的辽宁,5-8月可见;华南区则3-10月可见。现已知其另一亚种也在东南亚出没。

(麻斑晏蜓)AnaxpanybeusHagen,1867

碧伟蜓(绿胸晏蜓)Anaxparthenopejulius(Brauer,1865)

长者头蜓CephalaeschnapatrorumNeedham,1930

日本长尾蜓(倭铗晏蜓)GynacanthajaponicaBartenef,1909

跳长尾蜓(舞铗晏蜓)GynacanthasaltatrixMartin,1909

春蜓科

马奇异春蜓

昆虫种名:马奇异春蜓Anisogomphusmaacki(Selys,1872)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春蜓科Gomphidae

虫体大小:体长55毫米,翅展60毫米

区域分布:北京

联纹小叶春蜓

昆虫种名: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confluensSelys,1878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春蜓科Gomphidae

虫体大小:体长55mm,翅展85mm

区域分布: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台湾、北京等

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

粗钩春蜓Ictinogomphusrapax

分类:春蜓科/蜻蜓目

外观特征:腹部长56~59mm。本种近似细钩春蜓,但雄虫腹部末端扇叶状突起全部黑色。雌雄差异不大,但雌虫腹部黄色斑较发达。

生态习性:本种分布及数量较细钩春蜓广大。4至9月,成虫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池塘、湖泊、沼泽等静水处。

棘角蛇纹春蜓

昆虫种名:棘角蛇纹春蜓OphiogomphusspinicorneSely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春蜓科Gomphidae

简要介绍:飞行时主体呈现绿色

虫体大小:体长60毫米,翅展70毫米

区域分布:河北、山西、甘肃、蒙古、北京等

艾氏施春蜓

昆虫种名:艾氏施春蜓SiebolduisalbardaeSelys,1886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春蜓科Gomphidae

简要介绍:喜停落于岩石上

虫体大小:体长80毫米,翅展100毫米

区域分布:北京

大团扇春蜓

细钩春蜓Sinictinogomphusclavatus

分类:春蜓科/蜻蜓目

外观特征:腹部长57-60毫米,雄虫胸部黄色,有黑色细线条斑纹,腹部黑色,背侧有黄色斑,末端有一对扇叶状突起,突起的内侧为黄色。雌雄差异不大,但雌虫腹部黄色斑较发达。

生态习性:成虫出现於4至9月,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池塘、湖泊、沼泽等静水环境。[1]

大蜻科

闪蓝丽大蜻

昆虫种名:闪蓝丽大蜻Epophthalmiaelegans

所属类别:差翅亚目 大蜻科Macromiidae

简要介绍:体大型,胸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翅透明;足黑色,基部具黄斑;腹部黑色具黄斑,雄性第二腹节两侧具耳状突起。

虫体大小:体长58mm,翅展100mm

区域分布:湖南、四川、广东、北京等

蜻科

锥腹蜻(粗腰蜻蜓)AcisomapanorpoidespanorpoidesRambur,1842

蓝额疏脉蜻(橙斑蜻蜓)BrachydiplaxchalybeaflavovittataRis,1911

黄翅蜻(褐斑蜻蜓)Brachythemiscontaminata(Fabricius,1793)

红蜻(猩红蜻蜓)Crocothemisservilia(Drury,1770)

异色多纹蜻Deieliaphaon(Selys,1883)

低斑蜻LibellulaangelinaSelys,1883

基斑蜻LibelluladepressaLinnaeus,1758

闪绿宽腹蜻Lyriothemispachygastra(Selys,1878)

华丽宽腹蜻(广腹蜻蜓)LyriothemiselegantissimaSelys,1883

侏红小蜻NannophyapygmaeaRambur,1842

网脉蜻Neurothemisfulvia(Drury,1773)

截斑脉蜻NeurothemistulliaDrury,1773

白尾灰蜻OrthetrumalbistylumSelys,1848

吕宋蜻蜓Orthetrumluzonicum(Brauer,1868)

异色灰蜻(鼎脉蜻蜓)Orthetrummelania(Selys,1883)

赤褐灰蜻(霜白蜻蜓中印亚种)OrthetrumpruinosumneglectumRambur,1842

狭腹灰蜻(杜松蜻蜓)Orthetrumsabina(Drury,1770)

黄翅灰蜻Orthetrumtestaceum(Burmeister,1839)

六斑曲缘蜻Palpopleurasexmaculata(Fabricius,1787)

黄蜻(薄翅蜻蜓)Pantalaflavescens(Fabricius,1798)

玉带蜻(黄纫蜻蜓)Pseudothemiszonata(Burmeister,1839)

黑丽翅蜻RhyothemisfuliginosaSelys,1883

斑丽翅蜻(彩裳蜻蜓)Rhodothemisvariegata(LinnaeusetJohansson,1763)

半黄赤蜻Sympetrumcroceolum(Selys,1883)

夏赤蜻Sympetrumdarwinianum(Selys,1883)

Sympetrumdepressiusculum(Selys,1841)

竖眉赤蜻(焰红赤蜻)Sympetrumeroticum(Selys,1883)

旭光赤蜻Sympetrumhypomelas(Selys,1884)

黄腿赤蜻SympetrumimitensSelys,1886

小黄赤蜻Sympetrumkunckeli(Selys,1884)

条斑赤蜻Sympetrumstriolatum(Charpentier,1840)

大黄赤蜻Sympetrumuniforme(Selys,1883)

TetrathemisplatypteraSelys,1878

中华斜痣蜻(大华蜻蜓)TrameachinesisDeGeer,1773

晓褐蜻(紫红蜻蜓)TrithemisauroraBurmeister,1839

庆褐蜻(乐仙蜻蜓)Trithemisfestiva(Rambur,1842)

细腹绿眼蜻(纤腰蜻蜓)ZyxommapetiolatumRambur,1842

色蟌科

赤基色蟌Archineuraincarnata(Karsch,1891)

Archineurasp.

黑色蟌CalopteryxatrataSelys,1853

透顶单脉色蟌(白痣珈蟌)MatronabasilarisSelys,1853

烟翅绿色蟌MnaismnemeRis,1916

MnaistenuisOguma,1913

Mnaissp.

华艳色蟌Neurobasischinensischinensis(Linnaeus,1758)

蟌科

杯斑小蟌(白粉细蟌)Agriocnemisfemina(Brauer,1868)

黄尾小蟌(橙尾细蟌)Agriocnemispygmaea(Rambur,1842)

苇尾蟌(苇笛细蟌)Cercioncalamorum(Ris,1916)

隼尾蟌Cercionhieroglyphicum(Brauer,1865)

七条蟌Cercionplagiosum(Needham,1930)

(红腹细蟌)CeriagrionauranticumFraser,1922

短尾黄蟌CeriagrionmelanurumSelys,1876

Ceriagrionsp.

矛斑蟌Coenagrionlanceolatum(Selys,1872)

二色异痣蟌Ischnuraasiatica(Brauer,1865)

长叶异痣蟌Ischnuraelegans(Vanderl,1820)

IschnurarufostigmaSelys,1876

褐斑异痣蟌(青纹细蟌)Ischnurasenegalensis(Rambur,1842)

丹顶斑蟌PseudagrionrubricepsrubricepsSelys,1876

扇蟌科

白狭扇蟌(环纹琵蟌)Coperaciliata(Selys,1863)

黄狭扇蟌(胫蹼琵蟌)Coperamarginipes(Rambur,1842)

东京狭扇蟌CoperatokyoensisAsahina,1948

白扇蟌PlatycnemisfoliaceaSelys,1886

腹鳃蟌科

方带暗溪蟌EuphaeadecorataSelys,1853

褐翅幽蟌EuphaeaopacaSelys,1853

宽带暗溪蟌Euphaeaornata(Campion,1924)

犀蟌科

线纹鼻蟌RhinocyphadrusillaNeedham,1930

三斑鼻蟌(棋纹鼓蟌)Rhinocyphaperforataperforata(Percheron,1835)

Rhinocyphasp.

昔蟌科

粗壮恒河蟌PhilogangarobustaNavás,1936

原蟌科

乌齿原蟌Prodasineuraautumnalis(Fraser,1922)

扁蟌科

DrepanostictazhouiWilson&Reels,2001

丝蟌科

LestestemporalisSelys,1883

山蟌科

PseudolestesmirabilisKirby,1900

Rhipidolestessp.

传说及药用

许多蜻蜓科拥有与学名相关的描述性俗名,包括鹰眼(Aeshnidae科)、瓣尾(Petaluridae科)、棍尾(Gomphidae科)等例子.其他与分类学和事实无关的众多名称传统上一直用于蜻蜓,例如叮马蜻蜓。在美国南方,蜻蜓亦称为「蛇医」,因为人们迷信,蜻蜓能让生病的蛇恢复健康。「魔鬼补衣针」一词源自蜻蜓会缝住儿童眼睛、耳朵、嘴巴的迷信——特别是行为不检的儿童。事实上,蜻蜓对人是没有危害的。

药用:蜻蜓性微寒,无毒。能强阴,止精,亦可壮阳暖肾。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的档案资料,包括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相关的详细信息。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档案信息

物种名:小蜻蜓尺蛾

拉丁名:Cystidia couaggari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Lepidoptera

科:尺蛾科Geometridae

资源编码:21131579163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93

标本号:L002197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江西省

产地1:JX

采集人:标本室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92

标本号:L002196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江西省

产地1:JX

采集人:标本室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91

标本号:L002195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江西省

产地1:JX

采集人:标本室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90

标本号:L002194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江西省

产地1:JX

采集人:标本室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89

标本号:L002193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吉林省

产地1:JL

采集人:标本室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标本记载6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小蜻蜓尺蛾 Cystidia couaggaria

平台号:2122C0001600026488

标本号:L002192

标本馆:SFZZ

国家:中国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采集地:湖南省

产地1:HN

采集人:伍楚苎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标本馆

本文Hash:aae62ae17038baffdadbf610853e50f72d67e17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