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弯角剑羚Scimitar-horned oryx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知 识Knowledge 弯角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小犬薰给大家整理了弯角剑羚的资料,包括弯角剑羚的图片资料、弯角剑羚的形态特征、弯角剑羚的生活习性、弯角剑羚的品种和种类、弯角剑羚的寿命等与弯角剑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弯角剑羚Scimitar-horned oryx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马羚亚科 Hippotragin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弯角剑羚 O. dammah
( Cretzschmar, 1827 )
分布: 北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弯角剑羚(拼音:wān jiǎo jiàn líng);
英文名:Scimitar-horned oryx;
学名:Oryx dammah。
弯角剑羚,又名白长角羚及白剑羚,以前生活于整个北非地区。现在一般认为弯角剑羚已经在野外灭绝,但有报道称小部份仍在尼日尔中部及乍得生存。人工饲养的弯角剑羚寿命在15-21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
体长: 160-175厘米
身高: 肩高110-125厘米
体重: 180-200公斤
生命: 21岁
食性: 树叶、草及水果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清晨和傍晚活动
分布: 北非
弯角剑羚行走
弯角剑羚学名:Oryx dammah
弯角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弯角剑羚体长160-175厘米;肩高110-125厘米;尾长45-60厘米;重量180-200公斤。弯角剑羚毛皮呈白色,胸部呈红褐色,前额延至鼻端都有黑纹。它的角很长,像弯刀般向后弯曲,雄性及雌性的角都可长达100-125厘米,角长而薄,经常会折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弯角剑羚栖息于草原及沙漠,清晨和傍晚活动,专吃树叶、草及水果。它们的群族可达70头,迁徙时会聚集几千头。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不喝水也能生存,原因是它们的肾脏可以阻止流失水份及控制体温来避免流汗。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弯角剑羚繁殖季节在3-10月份,可以每年繁殖1次,雌性孕期9个月,每胎产1仔,产2仔的情况极为罕见,几率为0.7%,新生幼仔总量9-15公斤,哺乳期大约3.5个月,1.5-2岁性成熟。人工饲养的弯角剑羚寿命一般有15岁左右,最高纪录是美国的史密森国家动物园内饲养的一只雌性弯角剑羚,活了21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弯角剑羚,以前生活于整个北非地区。现在一般认为弯角剑羚已经在野外灭绝,但有报道称小部份仍在尼日尔中部及乍得生存。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弯角剑羚因其角而被猎杀至接近灭绝。它们曾一度分布在整个撒哈拉沙漠,但现时已被认为是野外灭绝,不过仍有未经证实的报道称在乍得及尼日尔发现它们的踪迹。1960年代曾有哺养弯曲剑羚的计划。1996年统计有2145头弯角剑羚在德克萨斯州及最少有1250头在其他地方的动物园及公园生存。在突尼斯有一个群族被保存了下来,并正计划扩展至野外。
知 识Knowledge
弯角剑羚在1816年被发现,于1827由Philipp.Jakob.Cretzschmar命名。弯角剑羚是古代神话中,独角兽的原型。
弯角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cimitar oryx or scimitar-horned oryx (Oryx dammah), also known as the Sahara oryx, is a species of Oryx now extinct in the wild. It formerly inhabited all of North Africa. It has a long taxonomic histo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816 by Lorenz Oken, who named it the Oryx algazel. This spiral-horned antelope stands a little more than 1 metre (3.3 ft) at the shoulder. The males weigh 140–210 kg (310–460 lb) and the females weigh 91–140 kg (201–309 lb). The coat is white with a red-brown chest and black markings on the forehead and down the length of the nose. The calves are born with a yellow coat, and 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are initially absent. The coats change to adult coloration at 3–12 months old.
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
动物百科小编浅浅鼠~给大家整理了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的档案资料,包括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相关的详细信息。
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档案信息
物种名:弯尾剑角蝗
拉丁名:Acrida incallid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直翅目 Orthoptera
科:剑角蝗科 Acridioidae
资源编码:21131541144
弯尾剑角蝗 Acrida incallida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0004600018572
标本号:IPP114897
标本馆:IPP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山东省
产地1:SD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本馆
东非直角长角羚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资料,包括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图片资料、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形态特征、东非直角长角羚的生活习性、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品种和种类、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寿命等与东非直角长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非直角长角羚Beisa oryx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东非直角长角羚 O. beisa
( Rüppell, 1835 )
分布: 东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非直角长角羚(拼音:dōng fēi zhí jiǎo cháng jiǎo líng);
英文名:Beisa oryx;
学名:Oryx beisa。
东非直角长角羚,又名东非剑羚、直角剑羚或东非长角羚,分布于非洲东部。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南非剑羚的亚种,不过它们的基因却有明显不同之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40-166厘米
身高: 肩高90-105厘米
体重: 60-78公斤
生命:
食性: 草、叶子及芽
繁殖:
习性: 群居
分布: 东非
东非剑羚英文名:Beisa oryx
东非剑羚学名:Oryx beisa
东非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体长140-166厘米;肩高90-105厘米;重量60-78公斤。东非直角长角羚的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它们有一束细小的栗色鬃毛。角薄而直,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非直角长角羚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群落约有5-40个成员,一般雌羚在前头,较大的雄羚在后头保护。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独居的。无线电追踪发现独居的雄羚有时会与发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时间,从而增加繁殖的机会。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亚种与分布:
指名亚种(O. b. beisa):分布在非洲之角及塔纳河北部沙地及半沙漠;
长耳直角长角羚(O. b. callotis):分布在塔纳河南部的肯尼亚及坦桑尼亚。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 African oryx (Oryx beisa), also known as the beisa is a species of antelope from East Africa. It has two subspecies: the common beisa oryx (Oryx beisa beisa) found in steppe and semidesert throughout the Horn of Africa and north of the Tana River, and the fringe-eared oryx (Oryx beisa callotis) south of the Tana River in southern Kenya and parts of Tanzania. In the past, some taxonomists considered it a subspecies of the gemsbok (Oryx gazella), but they are genetically distinct; the diploid chromosome count is 56 for the beisa and 58 for the gemsbok.
本文Hash:5034f7fce67fd9ea5044de769d0e125d804c500a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