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白纹牛羚Bontebok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纹牛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白纹牛羚的资料,包括白纹牛羚的图片资料、白纹牛羚的形态特征、白纹牛羚的生活习性、白纹牛羚的品种和种类、白纹牛羚的寿命等与白纹牛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纹牛羚Bontebok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狷羚亚科 Alcelaphinae
属: 转角牛羚属 Damaliscus
种: 白纹牛羚 D. pygargus
( Pallas, 1767 )
分布: 南非、莱索托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纹牛羚(拼音:bái wén niú líng);
英文名:Bontebok;
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
白纹牛羚,分布在南非和莱索托,生活在沿海开阔草原。白天活动,群居,主要以短草为食,雄性具领域性。白纹牛羚寿命17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保护依赖(CD)
体长: 140-160厘米
身高: 肩高73-94厘米
体重: 55-80公斤
生命: 17岁
食性: 以短草为食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白天活动,群居
分布: 南非、莱索托
白纹牛羚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
白纹牛羚英文名:Bontebok
白纹牛羚奔跑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纹牛羚头体长140-160厘米;尾长30-45厘米;肩高73-94厘米;重量55-80公斤。雄性较大。白纹牛羚体色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为白色,前额到鼻间有一道白色条纹。白纹牛羚的尾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色斑。白纹牛羚的角形似竖琴,呈环绕状,可达50厘米以上。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纹牛羚生活在沿海开阔草原。主要以短草为食,在白天活动,群居。跳跃能力很强,雄性牛羚具领域性。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白纹牛羚繁殖季节在1-3月份,孕期8个月左右,通常每胎产1仔,雌性2岁性成熟。白纹牛羚寿命17岁。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两个亚种:
Damaliscus pygargus pygargus;
Damaliscus pygargus phillipsi。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纹牛羚在野外曾经被一度猎杀到只剩下17只,目前已经恢复数量。
白纹牛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ontebok is an antelope found in South Africa and Lesotho. The bontebok has two subspecies; the endangered bontebok (Damaliscus pygargus pygarus), occurring naturally in the Fynbos and Renosterveld areas of the Western Cape, and the blesbok (Damaliscus pygargus phillipsi) occurring in the highveld.
白犀牛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白犀牛的资料,包括白犀牛的图片资料、白犀牛的形态特征、白犀牛的生活习性、白犀牛的品种和种类、白犀牛的寿命等与白犀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犀牛White Rhinocero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白犀属 Ceratotherium
种: 白犀 C. simum
( Burchell, 1817 )
分布: 非洲东部和中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犀牛(拼音:bái xī niú);
英文名:White rhinoceros;
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白犀牛为食草动物,又叫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体形最大的犀牛。仅栖息非洲赤道南北草原,常2-5只成群。食草。喜泥水浴。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乌干达和尼罗河上游,目前极度濒临灭绝。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南非,种群情况较好,约有11,600头,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犀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300—450厘米
身高: 肩高175—205厘米
体重: 2000—3500千克
生命: 20—25年
食性: 食草
繁殖: 全年可交配,每胎产1仔
习性: 性情教温和,喜群居
分布: 非洲东部和中部
白犀-南白犀
白犀-北白犀
白犀牛泥潭中休息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犀又名方吻犀。白犀体大威武,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居于第三位的庞大动物,仅次于大象以及河马,但比黑犀大。一般体长为300—450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体重2000—35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观察物体时,首先用一个眼睛盯着看,然后再用另外一个眼睛看。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由于接触面积大,吃起草来就像割草机一样。大多数食草动物的角都是长在头顶上,而它的角却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而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长度为60—90厘米,后角较短,长度为50厘米左右,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它的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虽然名叫白犀,但它的体表却呈灰色,充其量也只是略微发白而已,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能是由于在南非的土著人的语言中,方吻犀或宽吻犀的发音与白犀相近,以至于以讹传讹的缘故。它的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有3趾。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犀生活于非洲丛林以及草原地带。其性情温和,喜群居。每群3-5只或10-20只。它们在一处埋头吃草,7-8个小时也移动不了一公里,吃过的草地,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白犀有固定地点排便的习性,往往粪便堆积如山,从粪便可追寻白犀的踪迹。白犀牛的名称来自于荷兰语“weit”,意思为“wide” (宽平),针对它们宽平的嘴唇而言,后来被人误称为“white” (白色),故称“白犀牛”,又名“方嘴犀”。它们宽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机般啃食地上的草。草食性,也食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还有说法是白犀牛的白色指的是它白色的角,或者身上的白色的干泥巴。与其他几种犀不同的是通常结成小群或整个家族在一起生活,其他犀一般都是独居的。它们主要是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的丛林或草丛中休息,休息场所有时距水源数公里远。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犀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兽在求偶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作为情歌。雌兽每3年生产一次,怀孕期为547天左右,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5—50千克,叫声很尖,较为耐寒,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 哺乳期大约为一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1岁时体重可达218千克左右,6—9岁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犀产于非洲的乍得、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安哥拉和罗得西亚等地。由于人类滥捕,数量已很少。1922年宣布为保护动物。白犀是动物园的珍稀观赏动物。 白犀的分布区被分割为相距大约3000公里的南北两块,分别栖息着2个不同的亚种。北方亚种又叫北白犀,分布于苏丹南部和乌干达接壤的地区,现在还有2000只左右;指名亚种又叫南白犀,与前者不同的是有一个凹形的前额,分布于南非的纳塔尔、苏禄兰等地。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南部白犀牛–以前生活在安哥拉东南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纳米比亚、以及北部和东部南非。
北部白犀牛–以前分布在许多非洲国家,现在我们只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乱捕滥猎,白犀的数量在急剧下降,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白犀被列入附录I。持续遭受内战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那些曾经流浪在乌干达、苏丹和刚果地区的北方白犀牛的数量持续下降。到2000年,刚果仅余30只白犀牛。在上个世纪末仅剩有几十只,几乎绝灭,但在1920年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野外数量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在已经达到2000只以上。为了保护濒危的犀牛类动物,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特别是严禁犀牛角的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
知 识Knowledge
1、犀牛分5种:白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 黑、白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都长有一前一后一对角,印度和爪哇犀牛只有一只角。 白犀牛的体形是5种犀牛中最大2、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3、非洲犀牛总数已从1970年代约6万5千只,减少到目前1万8千多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并将南非白犀牛列为濒危动物,其他地区的白犀牛则列为“濒绝动物”,其数量目前仅存不到10只。
白犀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Amongst the most charismatic and recognisable of Africa’s mega-fauna , the white rhinoceros is the largest of the five rhinoceros species and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land animals, second only to the African and Asian elephant in size . Unlike its common name suggests, this enormous, virtually hairless mammal is not in fact white, but slate-grey to yellowish-brown in colour . The ‘white’ likely comes from a mistranslation of the Afrikaner word for ‘wide’, referring to the animal’s wide mouth . Indeed, this species is often called the ‘square-lipped rhinoceros’ because of its broad, square, rather than pointed, flexible upper lip, differentiating it from the black rhino (Diceros bicornis). The white rhinoceros can also be distinguished from its African cousin by its longer skull, less sharply defined forehead and more pronounced shoulder hump . Like the black rhinoceros and Sumatran rhinoceros, this species has two horns, the front being longer and averaging 60 cm in length, but occasionally reaching up to a enormous 1.5 m .
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
动物百科小编ω猫咪ω给大家整理了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的档案资料,包括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纹双纹螟
拉丁名:Herculia jezoensis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Lepidoptera
科:螟蛾科Pyralidae
资源编码:21131579162
描述:翅展19-24mm。头、下唇须及触角黄褐色。胸、腹部黄褐色。前翅墨绿黄色,前缘有一列黑、白相间刻点。内横线及外横线淡黄色呈”〉”形弯曲,中室端有一暗褐色斑。后翅褐色,内、外横线淡黄色呈半圆形弯曲。双翅缘毛淡黄色。雄外生殖器:爪形突圆;颚形突短、尖,中部膨胀粗壮;抱器瓣长舌状略弯;囊形突长尖;阳端基环近梯形,端部中央向内凹陷成缺口;阳茎短粗,端部有束状棘形角状器。
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0002600025364
标本号:511532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台湾省
产地1:TW
采集人:王效岳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白纹双纹螟 Herculia jezoensi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0002600141978
标本号:511533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台湾省
产地1:TW
采集人:王效岳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本文Hash:271b6bd4e3db02a63d88ff029054a9da74fb668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