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熊

导读: 马来熊Malayan sun bear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马来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马来熊的资料,包括马来熊的图片资料、马来熊的形态特征、马来熊的生活习性、马来熊的品种和种类、马来熊的寿命等与马来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熊Malayan sun bear

马来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马来熊属 Helarctos
种:  马来熊 H. malayanus
        ( Raffles, 1821 )
分布:  东南亚和南亚一带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来熊(拼音:mǎ lái xióng);
英文名:Malayan sun bear;
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又名太阳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成年体高约120-150厘米,体重35-75公斤。体态伶俐、矫捷,坐着的时候就象一只肥胖的小狗。马来熊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体长: 120-150厘米

身高: 肩度:70厘米

体重: 35-75公斤

生命: 19-25年

食性: 杂食

繁殖: 每胎1-3仔

习性: 热带生活,擅长爬树,不冬眠

分布: 东南亚和南亚一带

马来熊

马来熊爬树

马来熊

马来熊的长舌头

马来熊

马来熊睡觉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来熊成年体高约120-150厘米,体重35-75公斤。马来熊全身黑色,前胸通常有一块明显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马来熊头部比较宽,口鼻突出,裸露无毛,呈浅棕或灰色,耳朵圆而小,位置较低。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马来熊舌头很长,便于吞食白蚁或其他昆虫。马来熊的脚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极其擅长爬树家。马来熊颈部周围的一圈皮肤极松弛,在脖子上的皮被敌人咬住后,它可以马上扯起松弛的皮反咬攻击者。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来熊是林栖动物,居住在茂密的热带林中,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由于是出色的爬树高手,它们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离地2-7米的树杈上度过的,胆子小。冬季的马来熊并不冬眠。马来熊是杂食性动物,以果实、椰子树苗、蜂蜜、无脊椎动物、浆果为食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来熊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普遍情况是交配期在每年5—6月,9月产仔,每胎l—3仔。小熊刚出生大约300克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发,一般和母亲生活至2岁。寿命大约19-2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婆罗洲)、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等地,在中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也有少量分布。

马来熊分布图:

棕色-现存的,黑色-已消失,深灰色-不确定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威胁马来熊生存的主要还是人类活动,包括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等等。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马来熊是数量少的不能再少的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熊类专家组会议11月10日在墨西哥蒙特雷闭幕,会议上专家组更新了7种陆地熊的保护级别。在新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世界最小熊种马来熊已经被列入“易危”级别。马来熊生活在东南亚大陆、苏门答腊岛和婆罗州,该种熊此前的级别是“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意味着对这一物种的了解程度不足以将之纳入红色名录中。

马来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un bear (Helarctos malayanus) is a bear found in tropical forest habitats of Southeast Asia. It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by IUCN as the large-scale deforestation that has occurred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s dramatically reduced suitable habitat for the sun bear. It is suspected that the global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by more than 30% over the past three bear generations.
The Malayan sun bear is also known as the "honey bear", which refers to its voracious appetite for honeycombs and honey.However, "honey bear" can also refer to a kinkajou, which is an unrelated member of the Procyonidae.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动物百科小编黑猫仔仔给大家整理了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的档案资料,包括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档案信息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物种名:马来熊

拉丁名:Helarctos malayan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食肉目 Carnivora

科:熊科 Urs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141

描述:体型较小,体长110-140cm,体重50kg以下;全身毛被乌黑色;胸斑马蹄形,呈棕黄或淡锈黄色,中央有一毛旋;肩部有2个毛旋;前肢呈弓状弯曲,脚爪向内撇,适于攀树。前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形或马蹄形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打架时,胸斑看起来能为它增加几分威猛劲。马来熊头部比较宽,口鼻突出,呈浅棕或灰色,耳朵圆,位于头部两侧较低的位置上。马来熊舌头很长,便于吞食白蚁或其他昆虫。马来熊的前肢呈弓状弯曲,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那让它们成了当仁不让的爬树专家。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平台号:2111CX001100000113

标本号:BJFCSK20170003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北京市

产地1:BJ

产地2:海淀区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2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平台号:2111CX001100000112

标本号:BJFCMA20170028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广西省

产地1:GX

产地2:南宁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3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平台号:2111CX001100000111

标本号:BJFCMA20120053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产地2:顺昌县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4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平台号:2142CX001100000381

标本号:HHM010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湖北省

产地1:HB

采集人:吴法清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平台号:2111C0002100003003

标本号:28439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马来貘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马来貘的资料,包括马来貘的图片资料、马来貘的形态特征、马来貘的生活习性、马来貘的品种和种类、马来貘的寿命等与马来貘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貘Asian tapir

马来貘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貘科 Tapiridae
属: 貘属 Tapirus
种: 马来貘 T. indicus
        (Desmarest, 1819)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来貘(拼音:mǎ lái mò);
英文名:Asian tapir;
学名:Tapirus indicus。
马来貘,生又叫亚洲貘、印度貘,是貘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它们的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至2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奇蹄目貘科貘属东南亚雨林独居领地意识植食灰色

体长: 1.8-2.4米

身高: 肩高90-107厘米

体重: 250-320公斤

生命: 20至25岁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次只生1仔

习性: 独居,有领地意识

分布: 东南亚

马来貘

马来貘学名:Tapirus indicus

马来貘

马来貘的牙齿

马来貘

马来貘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来貘体长1.8-2.4米;尾长5-10厘米;肩高90-107厘米;重量250-320公斤。雌性的马来貘通常比雄性的体型大。马来貘为中大型哺乳动物,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身体浑圆可爱,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如穿着肚兜、包著尿布的白色体毛外,其它部位皆呈黑色。小貘出生时,身体有条纹状的保护色、棕毛。有长长的鼻子,鼻子相当敏锐,可以侦测食物、危险,也可以在水里伸出鼻子呼吸,由于视力不好,平常以听觉及嗅觉为主。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来貘平时它们是独居的,拥有广大的领域,在与其它貘相接的地带,会以喷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来划清界线,它们也会发出高频的声音来做沟通;而在雨林中缓慢的步行,途经别的貘的领域时,也会留下味道以为记号。
马来貘只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它们的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它们会在日夜交接时采食,因此虽分类偏向夜行性动物,却非完全的夜行性动物,是为曙暮性动物,在深夜,马来貘也是会睡个觉的。马来貘喜欢在泥、沙中打滚,喜好居住在水边,一方面方便打滚、洗澡、游泳,一方面也比较安全。
当马来貘受到威胁时,它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够快,还可以躲到水里,伸出鼻子,其实它们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颚及尖锐的牙齿来保卫自己。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来貘繁殖期并不固定,约在四到六月之间,雌性孕期约为13个月,每次只生1仔,雌貘两年才会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为3-6个月,出生时幼貘约6.8公斤重。大约3至4岁就会发育成熟。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至25年,但是不论是野生或在动物园内的,都有机会活到3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来貘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因此,在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以作为农工用地之时,便造成了马来貘栖地破坏、无法生存的后果。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目前,全球各地的马来貘数目约有3200只,其中约有200只是在动物园内饲养,约3000只是在野外生存。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之中,等级是VU(即易危物种),与环尾狐猴及大白鲨等获同级保育。在最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中,马来貘的保护状况提高为EN,即濒危物种。

马来貘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layan tapir (Tapirus indicus), also called the Asian tapir, is the largest of the five species of tapir and the only one native to Asia. The scientific name refers to the East Indies, the species’ natural habitat. In the Malay language, the tapir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ipan, tenuk or badak tampung.

本文Hash:7e65fd2a6acdb391e994c7f8a94ebccc31bad400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