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

导读: 目录 伯劳形态特征 伯劳生活习性 伯劳生长繁殖 伯劳种群分布 伯劳红尾伯劳 伯劳虎纹伯劳 伯劳虎纹伯劳 伯劳棕背伯劳 伯劳灰伯劳 伯劳其他品种

动物百科小编小兔崽崽给大家整理了伯劳的资料,包括伯劳的图片资料、伯劳的形态特征、伯劳的生活习性、伯劳的品种和种类、伯劳的寿命等与伯劳相关的详细信息。

伯劳

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Laniinae)伯劳属(Lanius)25种鸟类(真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L.excubitor)分布最广。

俗称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中文学名伯劳拉丁学名Lanius别称屠夫鸟、胡不拉、鶪、鵙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鸟纲亚纲今鸟亚纲目雀形目亚目鸣禽亚纲科伯劳科属伯劳属

目录

1形态特征2生活习性3生长繁殖4种群分布红尾伯劳虎纹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其他品种

伯劳形态特征

为中小型雀类,嘴大而强,先端具利钩和缺刻,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头较大,大多数种类均具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

伯劳生活习性

伯劳生性凶猛,素有“小猛禽”之称,通常以昆虫为食,但也可以捕获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鸟类。中国潜心研究伯劳的生活习性,已成功人工繁殖。伯劳成为人们喜爱的新鸟种,易于压口,和换食料,性格刚烈,外观勇猛,深受广大鸟友喜爱[1]!

伯劳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满窝卵4~7枚,以4枚者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在钝端较集中。卵重3.0~3.8g,日产1卵。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3~15天。雌鸟在孵卵时,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由两性共同育雏,平均每小时喂雏17~24次。雏鸟留巢期13~15天。破壳雏重约2g,5日龄时睁眼,离巢前体重24.5~26.7g。 

伯劳种群分布

伯劳红尾伯劳

Laniuscristatus

主要特点是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背面大部呈灰褐色,腹面棕白而无杂斑。头侧具穿过眼部的黑色宽带纹,尾羽呈棕红色。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的顶枝上,性格凶猛,举目张望四周,一见有昆虫或其他食饵,即急飞直下而抓住它,然后再返回所栖的树枝上。性贪食。鸣声粗厉响亮,叫时仰首翘尾,激昂有力。5~7月繁殖,巢呈粗大的杯状,由草茎、草根、草穗及梗等编成。巢大多建在阔叶树上,每窝产4~6枚乳白色卵,上面密布有深浅不一的蓝灰和黄褐色斑点。

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蝗虫、毛虫、蝼蛄等,也吃少量的益虫如螳螂等。红尾伯劳分布广,几乎遍布全国,在繁殖期所吃的,除极少数益虫外,其他均为害虫,对农林有益,应加以保护。[2]

伯劳虎纹伯劳

Laniustigrinus

俗名:粗嘴伯劳、厚嘴伯劳、虎花伯劳、三色虎伯劳。

雄性成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宽约1.5mm的暗褐色隐横纹,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5~2mm;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飞羽暗褐色,各羽外缘染以棕红,内侧飞羽更为显著,最内侧数枚飞羽(三级飞羽)的内、外均染棕红,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鳞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

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

幼鸟: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满布黑褐色横斑;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下体的胸、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

背腰、肩及尾羽均为棕红色,不同点在于头顶至上背为纯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杂以波状黑色细横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横斑。习性和红尾伯劳也相似,广布于平原、山丘、沟谷等树木茂密地区,但在山区的数量较多。性亦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

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伯劳与红尾伯劳一样,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所吃昆虫,除少数为益虫外,均为农林业害虫;它虽然也吃一些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数量显然有限,无足轻重,应加以保护。[2] 

伯劳虎纹伯劳

为林栖鸟类,自平原至丘陵、山地

均有分布,但较多见于丘陵至低山区,从低山(例如山东省烟台昆带山的海拔100米处)至中山(例如北京延庆县山区的海拔900米处),均采到过它的巢。分布虽然较广泛,但种群密度较低,而且多分布在红尾伯劳较少的地区,受到后者的排挤。喜栖息在疏林边缘,带荆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阔叶树,是经常选用的巢址。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其中金龟(虫甲)、步行(虫甲)、蝗虫以及膜翅目、鳞翅目昆虫占绝大多数。

伯劳棕背伯劳

Laniusschach

是伯劳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

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

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棕背伯劳专以其他鸟类为食,因而视为害鸟,

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国南部各省,为留鸟。

伯劳灰伯劳

Laniusexcubitor

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体型大小与棕背伯劳近似,通体以灰褐色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侧羽毛鲜白色,很容易识别。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类、蜥蜴以及小型鸟类等。

在我国内蒙古、西北及东北北部等地区还常遇到一种在当地筑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劳,体色虽与灰伯劳相似,但体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显著长的尾羽,这种伯劳叫做楔尾伯劳或长尾灰伯劳(L.sphenocercus)。[2]

伯劳其他品种

牛头伯劳

Laniusbucephalus

红背伯劳

Laniuscollurio

荒漠伯劳

Laniusisabellinus

栗背伯劳

Laniuscollurioides

艾氏伯劳

Laniusgubernator

南非伯劳

Laniussouzae

褐背伯劳

Laniusvittatus

灰背伯劳

Laniustephronotus

灰顶伯劳

Laniusvalidirostris

黑额伯劳

Laniusminor

呆头伯劳

Laniusludovicianus

南灰伯劳

Laniusmeridionalis

楔尾伯劳

Laniussphenocercus

灰背长尾伯劳

Laniusexcubitoroides

东非长尾伯劳

Laniuscabanisi

肯雅伯劳

Laniusdorsalis

索马里伯劳

Laniussomalicus

麦氏伯劳

Laniusmackinnoni

领伯劳

Laniuscollaris

圣多美伯劳

Laniusnewtoni

林䳭伯劳

Laniussenator

云斑伯劳

Laniusnubicus

伯劳科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种类、伯劳科大全

伯劳科的图片

伯劳科(学名:Laniidae)是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的一属。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伯劳嘴大而强,尖端钩曲,嘴须发达。伯劳性情凶猛,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善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伯劳科分为伯劳、丛林伯劳和盔鵙三大类,伯劳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以外的各个大陆,丛林伯劳和盔鵙则分布基本限于非洲。伯劳科共有10属72种,我国有1属11种。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伯劳科(Laniidae)

中国野生鸟类:

鸟种简介

伯劳科
伯劳科东非长尾伯劳

伯劳科Laniidae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本科鸟类广布于欧、亚、非及北美洲,共计9属69种(Peters世界鸟类分布目录记列12属74种),我国计有1属(伯劳属)11种(有1种尚待证实)。

外形特征

为中小型雀类,嘴大而强,先端具利钩和缺刻,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头较大,大多数种类均具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

伯劳科
伯劳科栗背伯劳

生活习性

大多数有迁徙行为,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疏林或林缘地带,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伯劳性情凶猛,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善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

伯劳科
伯劳科灰背伯劳

伯劳科鸟类主食昆虫,尤其嗜食地表的蝗虫、蝼蛄等,是有名的农业益鸟。调查表明农药残毒对伯劳的危害明显,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保护措施。

种类

伯劳科分为伯劳、丛林伯劳和盔鵙三大类,伯劳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以外的各个大陆,丛林伯劳和盔鵙则分布基本限于非洲。包括有:

虎纹伯劳Laniustigrinus

牛头伯劳Laniusbucephalus

红背伯劳Laniuscollurio

红背伯劳

荒漠伯劳Laniusisabellinus

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

栗背伯劳Laniuscollurioides

艾氏伯劳Laniusgubernator

南非伯劳Laniussouzae

褐背伯劳Laniusvittatus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

黑伯劳Laniusfuscatus

灰背伯劳Laniustephronotus

灰顶伯劳Laniusvalidirostris

棕背伯劳

伯劳科
伯劳科领伯劳

呆头伯劳Laniusludovicianus

灰伯劳Laniusexcubitor

黑额伯劳Laniusminor

楔尾伯劳Laniussphenocercus

灰背长尾伯劳Laniusexcubitoroides

东非长尾伯劳Laniuscabanisi

肯尼亚伯劳Laniusdorsalis

索马里伯劳Laniussomalicus

麦氏伯劳Laniusmackinnoni

领伯劳Laniuscollaris

云斑伯劳Laniusnubicus

林鵖伯劳Laniussenator

灰伯劳

黄嘴鹊伯劳Corvinellacorvina

白肩鹊伯劳Corvinellamelanoleuca

白腰林伯劳Eurocephalusrueppelli

白顶林伯劳Eurocephalusanguitimens

非洲伯劳Nilausafer

蓬背伯劳Dryoscopusgambensis

普氏蓬背伯劳Dryoscopuspringlii

黑背蓬背伯劳Dryoscopuscubla

红眼蓬背伯劳Dryoscopussenegalensis

红腿蓬背伯劳Dryoscopusangolensis

大嘴蓬背伯劳Dryoscopussabini

小红翅伯劳Tchagraminuta

黑冠红翅伯劳Tchagrasenegala

褐冠红翅伯劳Tchagraaustralis

纹斑红翅伯劳Tchagrajamesi

南非红翅伯劳Tchagratchagra

红颈黑伯劳Laniariusruficeps

卢氏黑伯劳Laniariusluehderi

布罗黑伯劳Laniariusliberatus

图氏黑伯劳Laniariusturatii

热带黑伯劳Laniariusaethiopicus

双色黑伯劳Laniariusbicolor

锈色黑伯劳Laniariusferrugineus

非洲黑伯劳Laniariusbarbarus

黑头黑伯劳Laniariuserythrogaster

红胸黑伯劳Laniariusatrococcineus

穆氏黑伯劳Laniariusmufumbiri

黄胸黑伯劳Laniariusatroflavus

暗色黑伯劳Laniariusfunebris

白嘴黑伯劳Laniariusleucorhynchus

福氏黑伯劳Laniariusfuelleborni

粉斑丛伯劳Rhodophoneuscruentus

南非丛林伯劳Telophoruszeylonus

灰绿丛林伯劳Telophorusbocagei

橙胸丛林伯劳Telophorussulfureopectus

暗绿丛林伯劳Telophorusolivaceus

艳丽丛林伯劳Telophorusmulticolor

黑额丛林伯劳Telophorusnigrifrons

库山丛林伯劳Telophoruskupeensis

四色丛林伯劳Telophorusviridis

杜氏丛林伯劳Telophorusdohertyi

红胸丛林伯劳Telophoruscruentus

中非丛林伯劳Telophoruslagdeni

绿胸丛林伯劳Telophorusgladiator

灰头丛林伯劳Telophorusblanchoti

蒙氏丛林伯劳Telophorusmonteiri

黑顶丛林伯劳Telophorusalius

长冠盔鵙Prionopsplumatus

灰冠盔鵙Prionopspoliolophus

黄冠盔鵙Prionopsalberti

栗腹盔鵙Prionopscaniceps

雷氏盔鵙Prionopsretzii

安哥拉盔鵙Prionopsgabela

栗额盔鵙Prionopsscopifrons

伯劳科鸟类大全

鹊鵙属伯劳科:鹊鵙属

学名:Corvinella
白肩鹊鵙属伯劳科:白肩鹊鵙属

学名:Urolestes
白顶林鵙属伯劳科:白顶林鵙属

学名:Eurocephalus
伯劳属伯劳科:伯劳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Lanius

棕背伯劳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棕背伯劳的资料,包括棕背伯劳的图片资料、棕背伯劳的形态特征、棕背伯劳的生活习性、棕背伯劳的品种和种类、棕背伯劳的寿命等与棕背伯劳相关的详细信息。

棕背伯劳Long-tailed shrike

棕背伯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伯劳科 Laniidae
属: 伯劳属 Lanius
种: 棕背伯劳 L. schach
        (Linnaeus, 1758)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棕背伯劳(拼音:zōng bèi bó láo);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学名:Lanius schach。
棕背伯劳,俗名海南鵙、大红背伯劳。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主要栖息于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疏林地,例槐、枫杨、泡桐、榆、柳、刺槐等乔木的顶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留鸟森林肉食擅模仿棕色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蜥蜴、昆虫、小型鸟类

繁殖: 每窝产卵3-6枚

习性: 喜好鸣叫,擅长模仿

分布: 东南亚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Long-tailed shrike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头部特写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棕背伯劳主要栖息于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疏林地,例槐、枫杨、泡桐、榆、柳、刺槐等乔木的顶端。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蜥蜴、昆虫、小型鸟类和啮齿动物为食,有时也会捕食鱼和小蛇。喜好鸣叫,擅长模仿,能够模仿出田凫、杜鹃、狗和松鼠的叫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棕背伯劳夏季繁殖,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13-16天,由雌雄轮流孵化。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棕背伯劳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到新几内亚。中国、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台湾、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等地都有分布。

棕背伯劳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L. s. stresemanni-Mertens, 1923
L. s. bentet-Horsfield, 1822
L. s. suluensis-(Mearns, 1905)
L. s. nasutus-Scopoli, 1780
L. s. schach-Linnaeus, 1758
L. s. longicaudatus-Ogilvie-Grant, 1902
L. s. tricolor-Hodgson, 1837
L. s. caniceps-Blyth, 1846
L. s. erythronotus-(Vigors, 1831)

知 识Knowledge

棕背伯劳的学名:Lanius schach,由瑞典自然学者-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于1758年命名。

棕背伯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ong-tailed shrike or rufous-backed shrike (Lanius schach) is a member of the bird family Laniidae, the shrikes. They are found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Asia and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plumage across the range. The species ranges across much of Asia, both on the mainland and the eastern archipelagos. The eastern or Himalayan subspecies, L. s. tricolor,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black-headed shrike. Although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plumage among the subspecies, they all have a long and narrow black tail, have a black mask and forehead, rufous rump and flanks and a small white patch on the shoulder. It is considered to form a superspecies with the grey-backed shrike (Lanius tephronotus) which bree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本文Hash:1a4ade52e0da74451b7b377b6265e941431df4bd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