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冠斑犀鸟Malabar pied hornbill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马奔跑的驴给大家整理了冠斑犀鸟的资料,包括冠斑犀鸟的图片资料、冠斑犀鸟的形态特征、冠斑犀鸟的生活习性、冠斑犀鸟的品种和种类、冠斑犀鸟的寿命等与冠斑犀鸟相关的详细信息。
冠斑犀鸟Malabar pied hornbill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科: 犀鸟科 Bucerotidae
属: 斑犀鸟属 Anthracoceros
种: 冠斑犀鸟 A. coronatus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冠斑犀鸟(拼音:guàn bān xī niǎo);
英文名:Malabar pied hornbill;
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ll。
冠斑犀鸟,又叫斑犀鸟、印度斑犀鸟。为留鸟,体长约75厘米,它嘴上的盔突侧扁而高大,向前只有一个突起。体背和尾部纯黑色,两翅和尾部有耀眼的金属光泽。它的嘴巴特别大,呈蜡黄色。栖息于高大乔木的顶部,主要以果实作为食物,间中会捕食昆虫。它们的叫声响亮,但较单调而刺耳,能连续发出“卡克—卡克—卡克”声。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中国,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74一78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30-40岁
食性: 果实、种子、昆虫、鼠类
繁殖: 每窝产卵2-3枚
习性: 留鸟,成群活动
分布: 亚洲南部
冠斑犀鸟Malabar pied hornbill
冠斑犀鸟觅食
冠斑犀鸟飞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冠斑犀鸟是大形鸟类。体长74一78厘米。虹膜为深褐;眼周裸皮及喉囊为白色;嘴黄色,盔突白色,下颚基部及盔突前部具黑色点斑,脚黑色。嘴上具有大的单峰盔突,颜色为腊黄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很轻。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块显著的黑色斑,盔突的两侧也各有一块黑色斑,从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块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幼鸟盔突上的黑斑极不明显,仅为灰黑色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斑也逐渐明显和扩大。另外雄鸟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鸟要大得多,从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而雌鸟在盔突的背面几乎没有黑斑。雄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包括两翅和尾羽为黑色。头部、背部和两翅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尤其是翅膀上更为显著,翅膀的边缘为白色并杂有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外侧尾羽上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颏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基本相似,但体形稍小。眼睛大而美丽,虹膜为红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肤雄鸟为黑色或为紫蓝色,雌鸟为白色或肉白色。喉侧的裸露斑块为肉色;跗跖和趾铅黑色。 叫声:持续不断的刺耳嘎嘎叫声,如ayak–yak–yak–yak–yak。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冠斑犀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叫声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象一架飞机,所以俗称“飞机鸟”。它主要以榕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蜗牛、蠕虫、昆虫、鼠类和蛇等。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胃中反吐出来。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繁殖期为4-6月,每窝产卵2-3枚,孵化器28-40天。经过6-8周的时间,小犀鸟慢慢长大,就可以离开巢穴自己觅食了。一般寿命在30-40岁左右,最高寿的可达50岁。 营巢于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连续几年使用。石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径为60厘米左右,巢中铺垫有松树叶、杂草、羽毛等。巢的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13厘米。每窝产卵2一3枚。由雌鸟在洞口封闭的巢中孵卵。冠斑犀鸟春末夏初交配,它们选择在天然大树洞里孵卵,当雌鸟产完卵后,就卧在树洞里孵卵,雄鸟衔泥将洞口封闭,只留一个投食的小孔,在雌鸟卧巢孵卵期间,全由雄鸟衔食从小孔中给雌乌喂食,直到孵出的雏鸟羽毛长齐。雄鸟每天远寻近觅,劳碌奔波于森林与“家庭”之间,把获得的食物喂进雌鸟和雏鸟的嘴里。雄鸟白天忙过,夜晚还要栖息在洞外树上,站岗放哨,警惕妻儿受到敌人的侵害。待幼鸟羽毛丰满,雌雄鸟才破洞团聚,并共同带领小鸟练飞觅食,一对犀鸟中,如有一只死去,另一只绝不会苟且偷生或另寻新欢,而是在忧伤中绝食而亡,故被人誉为“钟情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冠斑犀鸟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大明山、扶绥、大新、崇左、宁明、隆安、龙州、靖西等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栖息地破坏:主要原因是自六十年代以来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致使其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目前仅在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定数量。 在现实生活中,冠斑犀鸟奇特的封闭式繁殖习性虽然能够保证雌鸟和雏鸟不被天敌袭击,但在人类的不法行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出外觅食的雄鸟惨遭偷猎者捕杀,雌鸟和雏鸟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象“玉砍”一样被活活饿死在洞中。因此,必须坚决地铲除偷猎,以及盗伐林木、污染环境等现象,才能使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的档案资料,包括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冠斑犀鸟
拉丁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科:犀鸟科Bucero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51
描述:雄鸟头、颈、背、包括两翅和尾黑色。头、背和两翅具金属绿色光泽,尤以两翅为著;翼缘白色而杂有黑色,除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外,飞羽先端均为白色。初级飞羽基部亦为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颏、喉、上胸和腋羽黑色,其余下体白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稍小。虹膜红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紫蓝色,喉侧裸露斑块肉色;嘴和盔突象牙白色或蜡黄色,盔突先端和嘴基黑色,跗跛和趾铅黑色。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23CX001200003112
标本号:S12001_1
标本馆:NEFUN
国家:中国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山西省
产地1:SX
采集人:吴建平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42CX001200001199
标本号:2598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戴宗兴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0002200006433
标本号:45195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11C0002200006432
标本号:04483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11C0002200006431
标本号:56441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11C0002200006430
标本号:56440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
动物百科小编猎猎猎猎猎丶鹰给大家整理了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的档案资料,包括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冠斑犀鸟
拉丁名:Anthracocero malabaric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科:犀鸟科Bucerot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51
描述:关贯勋:200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有大形、高而侧扁、向前仅有一突起的盔突;眼周及喉侧有一小块裸区;侧尾羽基段黑色,端段白色。 形态 (依据采自云南的华南亚种。) 上体包括中央尾羽纯黑色,有金属绿色闪光;侧尾羽基段黑色,端段白色;翼大都黑色而有更显著的金属绿辉,翼缘白而杂以黑色,初级飞羽羽基白色,除最外侧1、2片及最内侧几片外,所有飞羽均具白色羽端。下体自颏至上胸和腋羽黑色;余部白色。 幼鸟(3月及6月) 黑色部分缺乏光辉,嘴形小,盔突亦小且形状不定,更幼的鸟盔突还未形成。 虹膜红褐色至血红色(♂)或褐至灰褐色(♀);眼周裸皮淡紫蓝色,喉侧裸斑肉蓝色;嘴及盔突蜡黄色,嘴基及会合线处、盔突先端等黑色(雌鸟黑色范围较广);脚铅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关贯勋:2003:生物学描述 生态 为山林鸟类,树栖性,常见数只至十余只结成群体觅食和栖息于林中大榕树等巨大的树上;飞时一只只地有规律地跟随着前进,飞行姿态与前一种无异,拍翼时翅膀发出噪声。叫声宏亮,声似“kak”的不断重复,往往边飞边叫,在山谷中产生巨大回响,很远能听到。 食物较杂,一时见在树上啄食野果,一时见在地上检食脱落果实或搜索小形动物及昆虫,有时又见在空中捕食飞虫。据昆明动物研究所纪录5个胃内食物有:榕果1次(5粒),无花果3次,其他果实2次(各为29粒、30粒)及鞘翅目昆虫1次。 从昆明动物研究所在3月8日及6月均采到幼鸟的情况看,大概2—5月为产卵期,文献记载一般营巢于巨树的自然洞穴中(见郑作新等,1963),而笔者在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所见到的,则多营于溶岩地带陡峭岩壁的洞穴中,拔地甚高;其作巢方式一如其他犀鸟,雌鸟自产卵至幼鸟出飞前一直被封于巢洞内,全家食物由雄鸟供给,雄鸟还会将砂胃内壁最内一层膜脱吐出来作为包被食物的包囊以携带食物。据郑作新等(1963)卵每产2、3枚,白色,其大小约为44×43 mm。关贯勋:2003: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Smythies(1953)及郑作新(1976、1994)都把中国的斑犀鸟看作是A.coronatus,但据Ali等(1970),coronatus 的侧尾羽是全白色的,且分布区与中国的较远离。我们复查了云南以及广西的标本,其外侧尾羽却以黑色为主,仅端部白色,实属A.malabaricus 的特征,而且后者在国外的分布区正好与中国的紧相连,也增加了其存在的理由,故笔者不但同意昆明动物研究所把云南标本定为本种,还认为广西标本也属本种,亦即是中国只有本种斑犀鸟。 亚种分化 本种共有2个亚种分化。中国只有1个亚种。关贯勋:2003: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属我国珍稀鸟类,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可饲养供观赏;当地人认为巢洞的封涂物可入药。但这一种是中国数量最多的。
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 malabaric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421
标本号:73703001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本文Hash:621f8742acd765951037819dc515c27fbcd2d0b1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